#小行星
-
日本深夜天降火球點亮夜空 多處民眾目擊
|全球日本西部多個城市的民眾,19日晚上都看到一個大型火球從天而降,黑夜瞬間變得像白天一樣明亮,一位專家表示這是流星的一種現象,最後火球可能以隕石形式墜入海洋。
-
世界最大火星隕石 1.5億元拍出創蘇富比紀錄
|全球現今地球上最大的1塊火星隕石,日前在美國紐約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高達530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1.55億元落槌成交。這顆重達24.49公斤的巨大隕石是2023年1名隕石獵人,在非洲內陸國家尼日的撒哈拉沙漠裡發現。由於它是透過未經授權的管道運往海外高價拍賣,尼日政府高度關切,也將展開調查是否涉及違法運輸與文物走私。
-
陳澄波小行星臨時編號尾數228 文化部長:保佑台灣走更遠
|文教科技全球首顆以台灣美術先驅、228受難者命名的「陳澄波」小行星,傳為佳話。台灣博物館今(21)日特別推出這顆小行星的微型展,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特別提到,小行星的臨時編號尾數正好是「228」,也希望小行星保佑台灣,一路走到更好的地方。
-
全球首顆「陳澄波小行星」 估今年6月最接近地球
|文教科技全球首顆以台灣現代美術先驅「陳澄波」命名的小行星,日前獲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正式通過命名,並公告永久編號為「661666」。提議命名者國立中央大學教授葉永烜表示,預估「陳澄波小行星」在今(2025)年6月中會最接近地球,但屆時民眾仍須透過望遠鏡並長時間曝光拍攝才能看到。
-
歐太空總署發射希拉探測器 捕捉火星與衛星戴摩斯合影
|文教科技2022年9月NASA成功執行雙小行星改道測試,之後由ESA在2024年10月發射希拉探測器,觀察被撞擊後的迪莫弗斯小行星。希拉在繞行火星過程首次使用高光譜成像儀,成功拍攝火星與衛星戴摩斯,效果令人滿意。
-
小行星2024 YR4危險度降低 撞擊地球機率下修趨近0
|全球2024年底被科學家發現的「2024 YR4小行星」,2月初曾因為判定2032年撞擊地球機率達1.2%,引發天文學界與一般民眾關注。但隨後的觀察更精確地判斷小行星的軌道,預估其撞擊地球的機率已經降到2萬分之一。不過學界還是會持續觀測,希望能更精確了解小行星的大小等資訊。
-
月球38億年前遇小行星撞擊 2座大峽谷「僅花10分鐘形成」
|全球一項新研究發現,月球在約38億年前遭受一顆彗星或小行星撞擊時,噴濺出的岩石碎片在月球南極附近形成兩個巨大的峽谷,而這些大小相當於美國大峽谷的月谷,形成時間僅花了不到10分鐘,根據科學家計算,這場撞擊產生的能量約相當於世界現有核武庫存的130倍。至於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坑洞,則被視為人類探測月球的重要地點。
-
2024 YR4小行星被列觀察名單 2032年撞地球機率約1.2%
|全球根據國際天文機構的觀察跟預測,1顆2024年底發現的小行星「2024 YR4」,因為預測的軌道會與地球公轉軌道交叉,被列入風險觀察名單。而最新的預測認為,這顆小行星可能在2032年與地球擦身而過,但如果軌道稍有改變也可能撞擊地球,目前預估機率是1.2%。風險地帶從南美洲、大西洋延伸到非洲的下撒哈拉地區。
-
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期14日凌晨登場 每小時估最高可見近150顆流星
|文教科技年度3大流星雨之一的雙子座流星雨,今(2024)年將在12月14日凌晨達到極大期,預估每小時最高可觀測到接近150顆流星。不過北市天文館指出,由於正逢農曆13、14日接近滿月期間,因此13日深夜較容易受到月光影響觀測,建議民眾可等待至14日凌晨月亮西沉後,較易觀賞到數量較多的流星。
-
2年前NASA成功撞擊小行星 ESA接手計畫發射希拉太空船
|全球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2022年9月成功執行了撞擊小行星的任務,為了更進一步驗證當時撞擊的結果以及小行星的成分,由歐洲太空總署(ESA)接手的計畫,於台灣時間7日深夜接近11時,把名為希拉的太空船發射升空。預計2026年12月中旬,抵達距離地球數百萬公里外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