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
民主剛果伊波拉疫情再起 致死率高已15死
|全球非洲中部大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又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當地衛生官員宣佈這波疫情從8月底至今已有28起疑似病例,造成15人死亡,這也是該國從1976年以來,爆發的第16次伊波拉疫情。伊波拉病毒的致死率非常高,主要是經由體液接觸傳染,雖然已經有部分病毒株的疫苗,但還沒有特效藥可以根治。
-
憂成登革熱溫床 台南危樓來亞大樓將拆除
|地方高雄市登革熱本土病例已有8例,同為一日生活圈的台南市也備戰中,尤其是年初地震已被判定為危樓的「來亞大樓」至今未拆除,讓民眾擔心成為病媒蚊的溫床。另外,因應下週一(9/1)全國開學日,校園也展開孳生源清除,確保校園環境安全。
-
中國廣東洪災助長蚊蟲孳生 佛山屈公病達7000例
|全球全球極端氣候加劇,各地暴雨洪災頻傳,美國CDC發布旅遊警告,提醒民眾要注意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屈公病,如果到亞洲、南美洲、非洲和印度洋部分地區要特別留意。目前正遭遇洪災的中國廣東,災區積水,蚊蟲迅速繁殖,因此確診案例已經超過7000例。
-
赴交通部爭機場員工福利 桃產總盼比照商港服務費機制
|社福人權面對疫情後旅遊業復甦,桃園機場今(2025)年暑假總運量上看853萬人次,有望刷新歷史紀錄。但桃園市產業總工會今(4)日到交通部前陳情,認為機場員工負荷加重,希望政府可以比照商港服務費機制改善基層福利。
-
去年來台國際客達785萬 每人每日消費仍不及疫情前
|生活根據觀光署「2024年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去年來台國際客共有785萬多人次,不過因為人數還沒恢復到疫情前,旅客的觀光支出,也還是較2019年短少三成,連「每人每日消費」,也較疫情前減少。學者分析,這是疫後全球旅遊業面臨的挑戰,旅客開始注重體驗,更甚於購物。
-
今年已32例類鼻疽創新高 疾管署估疫情需觀察至8月底
|生活受到低壓帶和西南氣流影響,各地天氣不穩定。氣象署表示,今(29)日晚上西南氣流將引入對流雲系,降雨從沿海向內陸移動,南部不排除豪雨以上等級的降雨。而疾管署也公布上週新增4例類鼻疽;由於颱風季尚未結束,又有西南氣流來臨,中南部仍有積淹水情況,預估疫情要觀察到8月底。
-
北部出生6天男嬰腸病毒死亡 百日咳增17本土案例
|生活疾管署公布,國內新生兒腸病毒死亡再添1例,為北部出生才6天的小男嬰,這也是今(2025)年第5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死亡病例。另外,百日咳疫情6月一口氣新增17例本土病例,今年累計有35例,創10年同期新高,包括北、中、南等地區皆有家庭群聚,因此疾管署呼籲家長帶幼兒按時接種疫苗,也要留意青少年相關症狀。
-
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升溫 今年已5例重症、其中4例亡
|生活近期新生兒腸病毒疫情拉起警報,疾管署公布,2025年統計至今累計7例重症,其中有5例是新生兒,而且已出現4例死亡,皆感染伊科病毒11型。專家示警,新生兒感染腸病毒,易引發敗血性休克等,呼籲孕婦從生產就要注意,有無流鼻水、睏倦等症狀,並謝絕訪客,避免傳染。疾管署也成立應變小組,近期將召開專家會議應對疫情。
-
國人不健康餘命拉長至7.78年 醫:疾病未及早發現治療導致
|生活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據統計國人平均壽命是80歲,但是不健康餘命時間又拉長。2023年的不健康餘命是7.78年,比2022年增加0.37年。所謂的不健康餘命,指的是臥床或需要他人照顧等失能狀態。台大公衛專家陳秀熙表示,疫情時代很多癌症和慢性病沒能及早發現,容易延誤治療引起臥床等現象,造成不健康餘命拉長。
-
就診人數連9週上升後趨緩 新冠流行期估7月底結束
|生活疾管署公布上週全國新冠門急診就醫達7萬多人次,已提前在上週達高峰,研判因民眾自主戴口罩、打疫苗等措施,使得疫情快速收斂,預估這波流行期可能提早至7月底結束,整體新冠就診人次也下修為42萬人次。不過,上週仍新增166例重症、25例死亡,雙雙創今(2025)年單週新高,其中還有1名30多歲男性死亡,是今年最年輕死亡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