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馬太鞍堰塞湖面積剩50公頃 推估量體已減75%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馬太鞍溪堰塞湖在昨(23)日下午2時50分發生壩頂潰決,農業部24日上午評估,下游約溢流出6000萬噸的水,上午派出空拍機證實,堰塞湖壩頂下切80公尺,面積縮小為50公頃,水量約剩2300萬噸,推估量體減少75%。而中央大學的衛星影像也顯示,面積縮小,後續不會再出現昨日潰決時那麼大的水量。

雖然工作人員站在遠方拍攝,但橋斷一瞬間還是相當震撼,23日下午馬太鞍溪堰塞湖開始溢流,下午3時30分第1波洪峰抵達,沖毀馬太鞍溪橋;1小時後洪峰再次抵達。根據下游洪水狀況,農業部估計流出的水約超過6000萬噸,堰塞湖量體減少75%。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副指揮官黃昭欽表示,「高峰值的降雨量大概已經過了,應該不至於、不會像有昨天這麼大的一個流量的出現。」

林保署24日一早派出空拍機,指出堰塞湖原來壩頂200公尺,目前已經下切80公尺,面積也大幅縮小只剩50公頃,蓄水量2300萬噸,只剩原來的25%,但提醒不要靠近河道。

農業部林保署組長劉忠憲提醒,「考量堤防可能有缺口,下游河道有淤積,斷面是縮小的,所以是建議就是不要靠近河道。」

而從中央大學的衛星影像來看,右邊是上午堰塞湖最新畫面,面積明顯比左邊9月初時縮小。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人員指出,「目前的水體就黑色的這一部分,大概已經有一個明顯的一個、縮小它的範圍的一個部分。」

目前上游仍有降雨,當地維持紅色警戒,地質學者陳文山表示,此次往山下傾瀉而下的不是清水而是土石流,比重高、力量大,既有河堤擋不住。

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說:「壩堤因為它這邊的位置大概海拔1000米左右以上,所以還沒有道路,所以重機械各方面來講沒辦法處理,現在未來唯一的辦法,現在就是趕快把河道兩邊的河堤重修。」

陳文山認為,要因應下次豪大雨來襲,河堤應盡快重修。而監測堰塞湖壩體沖刷情況,下午因天候不佳,無人機改由25日上午出動,林保署接下來也需要重新研擬警戒機制。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