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連假螢火蟲季開跑 一文了解哪裡賞螢?如何降低衝擊?

2023年可以去哪裡賞螢?
螢火蟲從平原到海拔近3千公尺的高山均有分布。賞螢最佳時段不是越晚越好,在太陽剛下山天色轉暗,約晚間6時30分至8時,螢火蟲數量會逐漸增多、活動力更強,晚間9時後發光情形便減少。
根據農業易遊網「2023螢火蟲季賞螢地圖」,全台共有24個賞螢地,主要分布在休閒農業區。包括雙北士林、石門等5處,桃竹苗復興、橫山等6處,台中東勢及新社、南投埔里及鹿谷、雲林古坑、嘉義阿里山、台南楠西、高雄那瑪夏、宜蘭頭城等3處、花蓮光復、屏東麟洛。
林務局則公布8個國家森林遊樂區的賞螢地,分布在北、中、東部,各地賞螢時間和種類也所不同。以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為例,3、4月時可賞黑翅晦螢;滿月圓森林遊樂區則在4、5月時可見到黑翅螢;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還有機會碰到大端黑螢等。
螢火蟲為什麼會發光?
螢火蟲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卵孵化為幼蟲後,要歷經多次蛻皮才能化蛹,羽化為成蟲。不過成蟲一般壽命不長,最多僅20天左右。
螢火蟲腹部末端有發光器,雄蟲通常有兩節,而雌蟲只有一節;雌蟲體型通常較雄蟲大。其發光原理如手電筒,發光細胞產生亮光後,會由反射細胞反射光線。這道光並不燙人,只有2至10%的能量轉化為熱能,被稱為冷光,人的手感覺不出來。
幼蟲發光的主要目的為照明和警戒,成蟲為傳遞訊息或求偶。不過不是所有的螢火蟲成蟲都會發光,如日行性螢火蟲不需要照明,因此發光器幾乎已退化。不同種類的螢火蟲除了發光顏色不同,有常見的黃、綠,甚至橘光;發光頻率包含閃爍次數及間隔時間也不一樣。
台灣有超過60種的螢火蟲?
全世界螢火蟲種類有逾2千多種,台灣占了約65種,台灣特有種共有28種,但有些螢火蟲因人類的行為早已絕跡。而依「幼蟲」生活環境不同,螢火蟲主要分為陸生、水生、半水生3類。
螢火蟲對生活環境挑剔敏感,要棲息在無光害、污染的地方,往往被視為重要生態指標。除了水生螢火蟲生活在乾淨水域,大多主要生活在潮濕的陸域環境,即為陸生螢火蟲。
目前台灣已知的水生螢火蟲分別為黃緣螢、黃胸黑翅螢以及條背螢3種,鹿野氏黑脈螢則是唯一被發現的半水生螢火蟲;其中黃胸黑翅螢和鹿野氏黑脈螢為台灣保育類中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螢火蟲面臨的生態危機?
近期久旱不雨的情形,也影響到了賞螢期。南投桃米社區往年3月下旬就會見到螢火蟲的蹤跡,今年的時間卻被推遲。當地推估,因今年雨特別少,以水中螺貝類為食的螢火蟲幼蟲食物變少,影響到整個族群的生長期。
在人類開發、廢水汙染等因素下,則讓螢火蟲失去棲地。農委會2017年指出,如都市化產生光害,讓螢火蟲無法順利交配;河岸變護堤被水泥化,沒地方產卵及隱藏;大量使用農藥的情況下,也可能殺死白天棲息在葉背的成蟲。
螢火蟲數量不如以往,各地紛紛投入復育;但不同種類螢火蟲有不同的體態和食性。根據《我們的島》2018年訪問生態專家吳加雄,他提醒,若人工復育不夠謹慎,反而可能影響螢火蟲的多樣性。另外很多人也忽略生態池需經營管理,如果缺乏仔細維護,情況會逐步下滑,復育成果恐無法繼續。
《CNN》2020年根據《生物科學》期刊提及,台灣、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皆有推出螢火蟲生態之旅,是把螢火蟲置於險境的因素之一。這類生態之旅近年來越來越受歡迎,每年吸引至少20萬人次造訪。
賞螢時該注意哪些事?
螢火蟲復育不容易,各地也是經過多年努力,改善環境生態,才有機會見到螢光。觀賞時要注意那些事,才不至於打擾?以下為新北市農業局提醒的賞螢注意事項:
- 保持安靜
- 不進入草叢
- 不留下垃圾
- 不捕捉螢火蟲
- 建議穿長袖長褲布鞋
- 手電筒包紅色玻璃
- 不用閃光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