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國家語言生活節 手語鬧熱講 認識聾人文化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為了響應聯合國2月21日世界母語日,文化部和客委會、原民會共同舉辦「國家語言生活節」,18、19日在華山文創園區,除了安排30場演唱、講座等活動,現場還有40個語言市集,要鼓勵民眾在生活中自然使用母語。關於手語的部分,有親子手語劇團以及聽障相關團體來擺攤,還有兩場講座,從不同面向來了解聾人或聽障者的生活。

透過生動活潑的手語劇場,讓大小朋友自然地學會生活當中常用的手語。主角聽障小朋友「小守」還去逛了動物園,觀眾也跟著學了不少動物的手語。

來自台語母語家庭的楊玫蕙帶著女兒比著剛學會的「謝謝」、「你好」,楊玫蕙說:「我們是母語家庭,會來參加文化部舉辦的活動,所以我們每年都有來,去年也有來,今年也來了。我們會去認識台灣不同的本土語言。」

還有來自韓國的父親,趁著假日天氣好帶著家人一起來玩。他認為這樣的活動很好,他在韓國沒有接觸過手語,只知道一個「開心」的韓國手語。

台灣手語翻譯協會理事長魏如君說:「我們協會在推動親子手語,大概有5、6年的時間,然後在這個過程,我們跟親子在互動的這個經驗當中,我們覺得用戲劇的方式去跟觀眾作互動,除了是很好的互動方法之外,也是手語傳達一個很有力的工具。」

透過輕鬆的方式讓觀眾自然瞭解聾人文化,學會手語,還可以到現場的攤位來闖關。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攤位上就有不少人來學手語,志工林佳蓉說:「覺得溝通上,聾人跟聽人都一樣要學手語。」

不只聽障團體有攤位,國立臺灣圖書館去年也挑選了13本繪本,作成手語影片的版本。

國臺圖採訪編目組研究助理闕詩穎說:「國臺圖希望來到一種共融的閱讀方式,所以我們配合繪本製作了這個手語小書,有手語的單字,上面可以學透過插圖學手語,還可以學手語的生字。我們跟客發中心還有社家署一起合作,製作很多手語版本的繪本,也歡迎大家來國立臺灣圖書館一起閱讀。」

此外還有2場相關的講座,「看見我們的聲音」以女性視角,透過聾人子女廖曉彤、身為聾人母親的王曉書以及有1位聽障女兒的林正芬,分享與聽聾家人的相處之道。

廖曉彤分享,「以前的年代是很多人只要一看手語,就全部人都會這樣一直看一直看這樣,然後我就很不想被看,所以就我就會覺得說不想講手語這樣。可以讓大家認識聾人文化,我覺得是一個蠻重要的基礎。」

另一場則是「這個世界少了某種聲音」的講座,聽障講者羅劍強說:「高中以前,都是在一般的學校就讀,並不是在啟聰學校,也不是啟聰班,所以以前上學很辛苦。」

羅劍強和另一位聽障講者和許庭榮,回顧他們如何從原本以「口語」為主,卻在學會臺灣手語之後,改變了和世界的溝通模式。

從手語劇場到深度的講座分享,透過2天的國家語言生活節,呈現台灣多元豐富的語言樣貌,也看見有許多不同的人及團體,為推動本土語言做的努力。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