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察氣球是間諜?美日烏皆發現 一文看懂氣球事件簿【圖解】

自2月初美國軍方對外公布在蒙大拿州上空發現偵察氣球(Surveillance Balloon)後,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全球各處又陸續發現氣球蹤跡,並讓世界各國紛紛關注起高空氣球對國家主權及安全的影響。
今(17)日上午,美國時間16日晚間,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首度對近日美方擊落多顆氣球一事發表談話。拜登表示,即使擊落的3顆氣球是無害的,他也不會為擊毀侵入領空的氣球這件事道歉;但拜登強調,「我們並不是為了開啟新的冷戰。」並表示,希望和習近平進一步對談,查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偵察氣球是間諜?引發中美新冷戰?
事件的開端起始於2月1日攝影愛好者多克(Chase Doak)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一支在美國蒙大拿州拍攝到不明飛行物的影片,該影片被大量擴散且熱議。

其實早在1月28日該氣球進入美國阿拉斯加州上方領空時,白宮便已獲悉情報,直到多克的影片引起廣泛討論並被數家媒體報導,美方在2月2日才對外公開表示,過去曾發生過數起類似事件;而這顆氣球的移動軌跡也在美國國防部的監視下,雖然握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該氣球來自中國,但由於氣球能夠蒐集的訊息不多,為了安全考量暫時沒有擊落的打算。
隔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稱該氣球屬於民間的氣象科學研究飛艇,因受西風帶影響而偏離航線誤入美國,表示將與美方持續溝通。
氣球還在空中,該事件已在美國政壇掀波,多位共和黨籍政治人物力主捍衛國家主權,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更喊出「擊落那顆氣球!(SHOOT DOWN THE BALLOON!)」
2月4日,該氣球飄至南卡羅萊納州的外海,美方下令關閉鄰近的3座機場,並派出F-22戰機以AIM-9X響尾蛇飛彈將其擊落。2天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譴責美方過度反應,刻意渲染炒作,不顧他們反覆說明,執意動用武力,是不可接受的不負責任行為。
10日美國迅速調查出疑似協助中國製造偵察氣球的6家中國企業,並實施制裁;15日中國反擊,揚言要報復制裁美國企業。
接續短短3日內,美國又在阿拉斯加州與密西根州擊落2顆偵察氣球,並協助加拿大擊落育空地區上空的氣球。
美國時間16日拜登發表談話,表示10至12日擊落的3顆氣球無法得知來歷,但是無害,不過他並不會為擊毀侵入領空的氣球道歉;同時拜登也表示希望和中國對談,查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拉美、基輔發現偵查氣球蹤跡?

除了美國上空4度出現氣球外,世界各國也陸續聲稱發現高空偵察氣球的蹤跡。

2月3日五角大廈在拉丁美洲發現另一顆偵察氣球,且指稱它正飛越哥斯大黎加首都聖荷西的上空,稍晚哥倫比亞軍方也監測到有氣球入侵領空,並朝鄰國委內瑞拉飛去。
3天後,2月6日中國也證實該氣球屬於中國,並強調用途主要為民間進行飛行實驗使用,同樣也是因為氣候影響而偏離預定路線。
2月13日美日韓3方會談後,日方稱在過去4年間曾在鹿兒島縣、宮城縣、青森縣等處發現3起疑似中國氣球侵入領空的事件。
15日烏克蘭首都基輔上空出現6顆帶有角反射器(又稱雷達反射器)的氣球,烏克蘭指控是俄羅斯利用這些氣球誤導防空系統來消耗烏克蘭軍事力量。
隔日上午11時,台灣也在馬祖東引地區指揮部的靶場拾獲以簡體字標示「太原無線電一廠有限公司」、「GTS13型數字探空儀」及「氣象儀器」等字樣的氣球殘骸。
陸軍司令部表示,氣球殘體目前仍在鑑定處理中,但初步研判為氣象探測儀器,已由相關的部門收存,另外也已經要求各單位加強營區巡視,持續運用情監偵手段掌握周邊動態。
「不明飛行體」大小及形狀為何?
拜登於談話中將這些氣球稱為不明飛行體(unidentified aerial objects)或高空監視氣球(high-altitude surveillance balloons),並表示目前無法證明這些氣球與中國的間諜氣球活動有關,這些氣球的大小與形狀不一,美方稱,其發現的第一顆氣球下方的偵察設備相當巨大,長約27.5公尺,相當於3輛公車長,重量逾450公斤。
其後發現的氣球,從約一輛小型汽車大、小型圓柱體、帶有繩索的八角形等等皆有之。
氣球事件造成什麼影響?
高空氣球入侵領空的事件其實並不稀奇,除了美方過去曾多次發現氣球外,台灣也時常遭遇類似事件。
據《金融時報》報導,一名台灣高階官員表示,近年數十次觀察到氣球飛入台灣空域,「它們非常頻繁地出現,數週前才剛來一次。」另一名官員也表示,這種情形平均每個月發生一次。
但由於這些氣球曾飛越敏感的軍事設施,例如美國於1月28日發現的氣球可能途經蒙大拿州的洲際核彈發射井、日方發現的3起氣球位置也鄰近自衛隊基地;即使是氣象氣球也可能危及民航安全,因此讓多國開始著手建立完整規範。
拜登表示,未來將會針對這類空中不明物體建立一套更嚴格的指引與規範。而據路透社報導,美國參議員馬克(Mark Kelly)表示,國會應該強制要求所有高空氣球裝上應答機(Transponder),協助軍方區分潛在威脅。
而日本也在3方會談後火速召開安全保障調查委員會等會議,修法放寬武器使用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