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院外委會通過《台灣政策法案》 駐美代表處改名列建議性質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今(15)日通過《2022台灣政策法案》,原先駐美代表處更名改列為建議性質,並移除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MNNA)地位的條文。法案接著將送到參議院審理,須參眾兩院通過後,才能遞交總統簽署。

台灣時間15日凌晨,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的22位共和、民主黨參議員,以17票同意、5票反對,壓倒性通過《2022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

由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共和黨參議員葛蘭姆(Lindsey Graham)提出的《2022台灣政策法案》被視為繼1979年《台灣關係法》後,最全面的美國對台政策法案。

今日法案成功送出外委會,不過內容也做出修正。原先受矚的駐美代表處更名改為建議性質,並刪除美國在臺協會處長人事任命須由國會同意,同時也移除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MNNA)地位的條文,改成以對MNNA盟友的方式對待台灣。

另外,原先計畫對台提供4年45億美元的軍事資金,再加碼1年20億,共計5年6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經濟方面則呼籲美國行政部門與台灣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並將台灣納入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

梅南德茲表示,北京持續在外交、政治、軍事等方面對台強硬,兩黨今日的投票展現對台灣人民的堅定支持,「法案明確表明,美國不尋求戰爭或加劇與北京的緊張關係,而是戰略性降低台灣面臨的生存威脅,提高中國武力奪島的成本」。

該法案在軍事防禦、經濟交流、國際合作等領域清楚傳達對台支持,以因應中國近年趨於強硬的對台威脅。因此法案審理前引起中國強烈不滿,14日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台灣政策法案》嚴重違反一中原則和3個中美聯合公報規定,堅決反對。

《2022台灣政策法案》接下來將送入參議院審理,必須在明(2023)年1月本屆國會期滿前通過參眾兩院,才能送交總統拜登簽署。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議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