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趨緩,國內經濟活動,已恢復正常水準了嗎 ? 經濟部統計處指出,內需的最壞時間已過。6月份工業生產統計調查,工業生產指數來到114.47,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率7.34%,已連續五個月成長。其中製造業生產指數114.62,也同創歷年同月新高,年增率7.81%,一樣連五紅。

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王淑娟表示,「最主要是因為國內產能擴增,加上可攜式電腦伺服器、網通設備,還有電腦設備零組件,這些需求熱絡所致。」
至於批發業,6月份營業額8356億,和去年同期相比,則成長0.1%。零售業營業額3072億,年減1.3%,減幅持續收斂。不過網路零售表現佳,整體優於實體零售表現。至於餐飲業,6月營業額638億,和上月相比,成長了2.6%,不過和去年同月相比,還是衰退了7%,其中外膳及團膳營業額24億,月減4.6%,年減34.1%。
至於批發業,6月份營業額8356億,和去年同期相比,則成長0.1%。零售業營業額3072億,年減1.3%,減幅持續收斂。不過網路零售表現佳,整體優於實體零售表現。至於餐飲業,6月營業額638億,和上月相比,成長了2.6%,不過和去年同月相比,還是衰退了7%,其中外膳及團膳營業額24億,月減4.6%,年減34.1%。

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王淑娟說明:「邊境管制衝擊空廚營收的影響,年減34.1%,整個第二季的餐飲業營業額是1738億元,年減12.4%。」
不過隨著疫情趨緩,學者分析,6月國內經濟反轉分水嶺,強調下半年只要不爆發第二波疫情,經濟動能可望逐月回溫。
中央大學經發中心主任吳大任表示,「跟內需相關的服務業,它在六月份的時候,才有開始呈現擴張。最壞的情況,看起來是已經過去了。但是前提是,我們不能再爆發二次疫情,特別是本土感染。」
學者表示,7月是暑假旺季,加上還有三倍券刺激消費政策,可望拉抬內需消費動能。不過,三倍券無法避免替代性消費,如果無法達到增加消費效果,對今年GDP成長恐怕挹注不大,仍要持續觀察。
不過隨著疫情趨緩,學者分析,6月國內經濟反轉分水嶺,強調下半年只要不爆發第二波疫情,經濟動能可望逐月回溫。
中央大學經發中心主任吳大任表示,「跟內需相關的服務業,它在六月份的時候,才有開始呈現擴張。最壞的情況,看起來是已經過去了。但是前提是,我們不能再爆發二次疫情,特別是本土感染。」
學者表示,7月是暑假旺季,加上還有三倍券刺激消費政策,可望拉抬內需消費動能。不過,三倍券無法避免替代性消費,如果無法達到增加消費效果,對今年GDP成長恐怕挹注不大,仍要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