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健保署用AI開發模型 協助醫師判斷疾病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人工智慧運用也發展在健保上,健保署利用人工智慧自行開發模型,針對如電腦斷層的放射診斷,進行自動化判讀,將可協助醫師判斷疾病,避免健保濫用情況發生。

醫事人員坐在電腦前替病患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作業,檢查結束後可再搭配健保13億張的影像數據,來提高影像判讀的準確率。這是健保署今年6月公告試辦計劃,未來透過AI科技發展,將可協助醫師判斷疾病,也可用於健保審查避免濫用情況發生。健保署長李伯璋說:「AI就是只是我們通常像現在健保署的一個情況之下,用大數據去分析我們怎麼樣管理的一個方向,當然就是說完了以後,像這些相關資訊的話,我們就用人工智慧去學習,提供給醫師做一個判斷用。」

台灣健保自從1995年開辦迄今,每年有8.5億筆的就醫紀錄資料,進一步從大數據中做分析,在各項檢驗檢查費用中,最高的項目就是電腦斷層,有334萬人次,其中又以頭部為最常執行的檢查部位有4成多。因此健保署以頭部斷層掃瞄檢查報告,訓練機器學習專家標註及判讀結果,雖然異常率約4成,但也表示6成民眾是經過檢查發現疾病。不過,醫界也擔心,要是機器判讀錯誤,也會有責任歸屬問題。台大影像醫學部主任張允中認為:「人工智慧對於整個診斷跟偵測的流程是可以提升很多,但是對於後續的一些判斷,我覺得還是要配合一些臨床重要的資訊整合在一起。」

健保署強調,因為是人工智慧,所以在檢驗判讀上可能還是有可能出現錯誤,而且面對第一線病人的還是醫師,還是得靠醫師多年經驗去做進一步判斷,短期內還是不會有完全取代醫師的情況出現。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