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電廠」成商機 業者一年發電量達30萬度

推廣再生能源,台灣近幾年「公民電廠」開始陸續發展,透過民眾集資來建置太陽能發電。有業者在1多年時間,完成34座電廠,也累積30萬度發電量。不過,民間團體表示,「公民電廠」的進展還是緩慢。原因在於融資貸款困難,以及社區共識不足等問題,導致公民電廠無法快速擴張。

這一片片架設在屋頂的太陽能板,都是不同民眾以一片大約1萬五的價格來出資,由業者做媒介設置,一年多以來,業者已經集結3000多人投資,在全台設置34座的像這樣的「公民電廠」,累積了30萬度的發電量,業者馮嘯儒說,「你購買太陽電廠之後,可以清楚的看到它正在發電量,正在發電量,也會去帶出它的累積的收益。」

讓民眾投資綠電賺錢,也能響應再生能源的推廣,不過,業者想繼續擴大案場規模和數量,要找到更多合適的屋頂架太陽能板,卻有不小挑戰,馮嘯儒說,「譬如說台北的屋頂好了,太多違建,還有比較多的是大型的大樓,變成是說你要所有權人都要同意這件事情,那難度摩擦非常非常的高。」

有民間團體發現,台灣「公民電廠」的進展,還是緩慢,分析原因包括公民電廠的定義不明確,造成補助有差異,會降低民眾投入的意願,以及融資貸款阻礙高,還有社區共識不足,綠色和平組織再生能源專案主任蔡絲婷說,「其實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民眾他們也想做,可是第一個。他要花很多很多時間去找到相關資料,第二個是你要找到對的人,接著你才知道後面還有很多程序要走。」

民間團體認為,政府不斷高喊能源轉型,也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讓民眾可以在住宅裝置太陽光電系統,發展綠能,不過,顯然在教育和宣傳的力道還是明顯不足。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