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65歲長者 即1人罹帕金森氏症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超過65歲的長者每百人就有1人罹患帕金森氏症,一旦發病後行動能力逐漸退化,容易與老年失智、腦中風混淆,台北醫學大學醫院高度核磁造影來及早診斷帕金森氏症。
今年71歲的陳女士,幾年前出現左手無力,舉不起來的情況,還會不由自主的抖動,起初以為是50肩或肌肉酸痛,但就醫後卻找不出病因,家人懷疑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最後到神經內科檢查後才確診是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病患 陳女士==
吃藥吃3年多了
症狀也沒有再加強
都是維持原來的
緊張還是什麼的會比較抖
如果平靜的話就不會
所謂的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的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當腦基底核和黑質細胞退化、無法維持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患者就會有肢體僵硬和震顫等運動異常情況,而且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細胞主要在黑質的緻密部,呈現一條帶狀結構,正常人在超高梯度磁場磁振造影下會呈現類似燕子尾巴形狀的表現圖像,但如果是帕金森氏症患者,會因分泌多巴胺的細胞減少,燕子尾巴的圖像就會不見。
==北醫影像醫學部長 陳震宇==
在(中樞神經)那邊的神經元
就損失了7成
如果說你還受到什麼環境的因子
氧化壓力等等
這些壓力因素的時候
你顯然損失神經元在那邊會更多
你的多巴胺量可能就會不足
你可能就會提早
來臨(帕金森氏症)
醫生表示,帕金森氏症無法根治,台灣超過65歲的長者每百人就有1人罹患,主要症狀是動作慢、身體抖、四肢僵硬、步態不穩,發病初期大多出現肌肉或關節痠痛,如果患者能及早確診、規律服藥,還是可以維持一定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