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立歷史博物館有四千多片保存了近60年的殷商甲骨殘片,一直珍藏在館內,沒有開封,幾年前中國社科所表達希望與史博館合作研究,館方才驚覺這批史料的重要性,經過了幾年的努力,最近正式將這批甲骨殘片出借給中研院,希望能找到更多3000多年前的商朝史料。
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中研院正式簽約,珍藏在館內半個世紀的4000多片殷商甲骨殘片將正式出借給中研院,史博館表示,河南安陽殷虛出土了約15萬件的甲骨,幾乎都經過了完整的研究,也讓這批未曾開封的甲骨更顯珍貴。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張譽騰==
民國99年大陸的社科所
先來申請說
這一批可不可以借他們用
所以我就警覺到說
這批東西在台灣呀
我們是不是該
請中研院一起來合作
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可見最早的中國文字,大多是當時占卜的紀錄,舉凡戰爭、農作、生男、生女或是預產期,無所不卜,為當時王室的生活史,留下了重要的史料,中研院在1928年到1937年前,在河南進行了15次的考古挖掘,獲得了甲骨約2萬5千片,史博館的這批未經研究的甲骨,讓研究團隊相當期待。
==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黃進興==
事實上都沒打開也不知道
保存的條件如果不好
可能一打開就變成粉狀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搶救古物
第二個是世界上的甲骨文
絕大部分都發表了
也做了徹底的研究
因為這些沒發表過
也就是代表說它有我們
人類到現在還不知道的訊息
中研院希望,透過這4000多片的甲骨,能進一步對3000多年前的商代生活解秘, 希望利用這批史料,繼續推動甲骨文申請聯合國的世界記憶。
記者陳姝君蔣龍祥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