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
-
丹娜絲颱風 狂風的考驗|極端氣候下的農漁危機【我們的島】
|2025年第一個影響台灣的颱風丹娜絲(國際命名Danas),在距離台灣相當接近的位置生成且路徑罕見,由台灣海峽南部北上,在7月6日深夜11點40分左右登陸嘉義縣布袋鎮,這也是自1958年氣象署有較完整颱風紀錄以來,第一次由嘉義登陸的颱風。
-
風災損壞中南部禽舍養殖場 蛋農估整修至恢復供蛋恐需半年
|生活除了災後復原進度之外,颱風過後也影響到民生物資的供應,像是雞蛋價格就出現波動,因為中南部不少雞舍被吹垮,導致蛋量減少、結果蛋價一週內每台斤漲了6元。另外雲林東勢有養鵝場則通報出現H5N1禽流感,撲殺2600多隻鵝。
-
颱風逼近雲林農民增設防護網 蚵農搶收牡蠣憂風浪大被沖走
|地方丹娜絲來勢洶洶,雲林農漁民一大早趁著風雨還小,趕緊出動搶收蔬菜與牡蠣,避免颱風影響而減少收益。彰化則有稻農因這幾天雨勢,擔心稻子若趕緊收成會有損害,但也因颱風預期心理影響,台北市場平均菜價37.2元,比前一日微幅上漲13%。
-
美志工推牡蠣復育計劃 助重建切薩皮克灣生態
|全球牡蠣又被稱作「海中的牛奶」,牠不僅美味,還是天然的水質清道夫。為了守護美國最大的河口、馬里蘭州切薩皮克灣的生態,一群志工發起了復育牡蠣計劃。每年秋天,他們會將幼小牡蠣分配給寄養家庭培育,7年下來已經有67億顆牡蠣被送回海水中,而他們的目標是100億顆。
-
台南蚵棚遭浪襲牡蠣沖上岸 醫:不建議撿回家吃
|地方台南安南區的青草崙堤防是蚵農養殖浮棚式牡蠣的地點,這幾天南部天氣不穩、浪大,蚵棚被打壞,把大量的牡蠣和牡蠣殼沖上岸,使得海岸線堆滿牡蠣殼,不少民眾將牡蠣撿回家。醫生提醒,這些牡蠣生菌數、大腸桿菌數都超標,不建議帶回去吃;真要食用,一定得徹底高溫煮過,否則可能引發腸胃炎,腸胃敏感族群或是高齡者甚至可能誘發全身性的細菌感染。
-
澳洲研究:南澳河口紅樹林幼苗倍增 外來種牡蠣成關鍵
|環境外來種對生態影響的衝擊一直廣為人知,但近期研究發現,在澳洲的一處河口中,由外來種「太平洋牡蠣」形成的牡蠣礁,卻反而提升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指出,牡蠣礁不僅讓當地紅樹林幼苗增加1倍,也讓螃蟹、螺等無脊椎動物的數量上升8倍,提供魚類更多食物;但除了正面影響外,牡蠣礁同時也為其他外來種提供棲地,影響當地生態平衡。
-
農業部推台灣蚵認證 雲林首批農民通過
|地方雲林縣放養牡蠣面積將近1000公頃,為了避免進口蚵混充台灣出產,衝擊養殖產業,農業部漁業署等單位除推動產銷履歷外,也研擬將大盤販運商納入溯源管理。對此雲縣府農業處表示,縣內牡蠣養殖戶經輔導後已有蚵農獲認證。
-
風颱致使臺灣蚵仔減產起價 改進口越南蚵仔
|臺灣飼的蚵仔,十月相連續予風颱侵襲,毋但產量少閣細粒,價數也已起3成到5成。有一寡供應商就改進口越南蚵仔;毋過也驚品質無穩定,一寡餐廳已經暫時無賣。另外,菜蔬嘛受影響。店家表示,本底幾十箍仔的瓜仔nî,已經起到一百箍以上。(新聞標題、導言為臺語文)
-
颱風釀台灣蚵減產價揚 小黃瓜1斤飆破百元
|生活台灣養殖蚵10月接連遭颱風侵襲,現在不僅量少且小顆,價格也已上漲3到5成,不少供應商改進口越南蚵因應。擔心進口蚵品質不穩定,部分餐廳業者決定暫停或減少販售相關品項;而葉菜瓜類同樣在颱風後漲幅驚人,有攤商表示原本幾10塊的小黃瓜,現在已經漲到100塊以上,讓攤商跟民眾都很無奈。
-
英廢棄牡蠣殼磨成粉代替水泥 成環保建材助減碳足跡
|全球肥美的牡蠣口感鮮甜,但吃完後,這些牡蠣殼也只能丟棄。因此,有英國的建築師與巴特萊特建築學院合作,回收餐廳原本要丟棄的大量牡蠣殼,把牠們打成粉後,再做成新的生活用品與建材,減少水泥的使用量,也降低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