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志工推牡蠣復育計劃 助重建切薩皮克灣生態
一聲令下,快手腳的參賽者開始操刀剝牡蠣,這場1954年就開始在愛爾蘭舉辦、世界最悠久的剝牡蠣大賽,吸引世界頂尖開殼手前來參加。
牡蠣被稱為「海中的牛奶」,不僅營養、美味,台灣古早時期牡蠣殼會被高溫燒製做成蚵灰,用來黏合船隻與建築,它甚至還能用來堆肥或做成動物飼料。
不過,牡蠣還有個鮮為人知的重要的功能,就是「大自然的淨水器」。美國最大的河口馬里蘭州切薩皮克灣,原本近150年前蘊藏有大量牡蠣,但長久以來環境污染、疾病與過度補撈,牡蠣數量受到衝擊而逐年銳減,現在只剩下當初的1%。

看上牡蠣改善海灣生態、幫助海草與魚類繁殖,以及強化碳吸存的超強能力,有一群當地志工決定努力復育它們。
馬里蘭州牡蠣復育協調員費亞拉表示,「牡蠣是非常厲害的天然過濾器,1顆成年牡蠣1天可以過濾50加侖水。」
出人意料的是,光是1顆成年牡蠣1天就可以淨化相當於190公升的水,差不多是350亳升可口可樂大約540瓶的量。但幼牡蠣的成長過程需要有人照料,於是催生了復育計劃。

馬里蘭州牡蠣復育協調員費亞拉指出,「我們在推行一個牡蠣養殖計畫,讓民眾能參與牡蠣復育行動。每年秋季,一般是在8月到9月之間,參與者要領取一批新的牡蠣,這些是已被幼牡蠣附著的回收牡蠣殼。他們會在自家碼頭的籠子裡養殖它們約9個月,然後就會參與今天這樣的活動,把所有牡蠣集中起來,種回保護礁區。」
費亞拉是這項復育計劃的主導者之一,她所參與的非營利組織切薩皮克灣基金會,2018年以來已經復育了多達67億顆牡蠣,背後的功臣是許多擔任幼小牡蠣「寄養家庭」的志工們。
美國馬里蘭州牡蠣園丁普萊斯說:「要把牡蠣籠吊掛在自家碼頭,不能直接放在河床底下,因為那裡泥沙很多,牡蠣沒辦法存活。」

主業是房地產顧問的普萊斯,今(2025)年是第2年參與寄養牡蠣,過去幾個月,她的工作是每2週用淡水清洗她認養的8個籠子,清掉那些會干擾牡蠣進食的生物附著體。而到了5、6月,就是她把牡蠣送回切薩皮克灣,並種植在保育礁區的時候。
馬里蘭州牡蠣復育協調員費亞拉表示,「像今天大家把牡蠣交回來時,可以看到魚、螃蟹、鰻魚都出現了,證明即使它在碼頭邊,牡蠣也可以形成一個生態。」
搭上小船駛向灣區內一處定點,志工將一桶桶牡蠣倒進水中,讓它們得以棲息在人工做成的水下保育礁之中。切薩皮克基金會的專家都希望,可以在2025年底的時候,在灣內種植超過100億顆牡蠣,為當地水質與生物多樣性帶來正面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