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約
-
《全球塑膠公約》新一輪談判 產油國反對從上游端減量成難題
|全球塑膠污染是全球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聯合國從今(5)日起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全球塑膠公約》新一輪談判,希望制定出一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達成全球塑膠減量,不過最大的挑戰還是在產油國家反對從上游端來減量。
-
南韓揭北韓持續犯下「強迫失蹤」罪 控中俄涉入協助遣返脫北者
|全球南韓轉型正義工作小組今(17)日發布報告指出,北韓至今持續犯下「強迫失蹤」等罪行,綁架脫北者、政治犯與外國人,且許多受害者仍下落不明。報告中也揭露,中國與俄羅斯也涉及其中,協助北韓監控並強行遣返逃脫者,呼籲中俄停止相關行動,各界持續關注失蹤者下落。
-
烏克蘭拒自縛手腳 啟動禁雷公約退出程序
|全球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29日簽署退出《渥太華公約》啟動程序,代表烏克蘭將不再受限於使用、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等公約承諾。俄烏衝突全面爆發後,2國部隊都有使用地雷殺傷報告,而在俄羅斯不是締約國的情況下,烏克蘭也不願再讓自己處於不平等、限制自衛的窘境當中。
-
拆船業安全風險高 孟加拉30拆船場僅7家合規定
|全球過去台灣曾是拆船王國,如今這項利潤與風險並存的產業重鎮,已經轉移到孟加拉、印度和土耳其等國。其中孟加拉在2023年,同意簽署拆船安全作業規範的「香港公約」後,拆船工人勞傷事件逐步減少,但整體勞動環境對工人而言仍然相當不利。
-
UN海洋大會閉幕 《全球海洋公約》差10國批准生效
|環境第3屆聯合國海洋大會昨(13)日在法國尼斯落幕,需要60國批准生效的《全球海洋公約》,已有50國完成批准,15國承諾批准,期間也有超過90個會員國簽署「尼斯覺醒行動」宣言,支持解決塑膠污染問題。國內環團則呼籲政府擬訂配套政策。
-
台灣為候鳥遷徙據點 環團籲政府管制路線光害
|環境台灣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地點,也是海龜、鯨豚等物種的繁殖棲地之一,公民團體和學者今(14)日舉行公聽會,強調台灣雖然不是《遷徙物種保育公約》的締約者,可是希望透過公私部門以及公民團體的合作下,督促政府對遷徙路線上光害進行管制。
-
學生攜面膜赴荷挨海關罰6千 防檢署:歐盟禁含蘆薈產品輸入
|生活您出國旅遊會帶面膜保養肌膚嗎?提醒您要特別留意成分。有一名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日前入境荷蘭,因為帶的面膜含有蘆薈萃取成分,意外觸犯荷蘭入境法規,被當地海關開罰150歐元,約台幣6千元。防檢署提醒,每個國家檢疫或是禁止輸入的產品品項,都有所不同,入境前務必先查明前往國家相關的入境檢疫規範。
-
旅客控星宇航空弄丟行李 專家:航空業者應負賠償責任
|生活一名旅客和朋友搭乘星宇航空前往美國洛杉磯,但同行旅伴僅有他一人的托運行李未跟著抵達,在當地兩度再回到機場向地勤申請查找,僅獲60美元延遲賠償金。飛航專家指出,雖然行李延誤或遺失是很常見的狀況,但旅客購買機票時就是買下一份運送契約,一旦遺失,航空公司都得依約負起賠償責任,再去釐清為何遺失,向相關單位究責。不過,若以《蒙特婁公約》為依據,總理賠額度上限大約僅有6萬多元台幣。
-
聯合國警告地雷威脅仍嚴重 受害者多兒童
|全球4月4日是國際地雷日,聯合國警告,全球平均每小時就有1人因這類爆炸裝置死亡或受傷,許多受害者是兒童,但國際間卻愈來愈不願遵守1997年禁止使用人員殺傷性地雷的《渥太華公約》。國際禁止地雷運動(ICBL)警告,這將對平民造成長久且重大的傷害。
-
中國權宜輪涉損害海底電纜 立法院法制局籲立專法
|政治近期頻傳中國權宜輪涉嫌損害我海底電纜,先前拖斷台澎3號海纜的多哥籍宏泰58,不只被海委會證實有多重化名,還傳出疑似是中國國有企業所有。立法院法制局報告就建議,制定海底電纜鋪設及保護專法,提高執法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