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拆船業安全風險高 孟加拉30拆船場僅7家合規定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過去台灣曾是拆船王國,如今這項利潤與風險並存的產業重鎮,已經轉移到孟加拉、印度和土耳其等國。其中孟加拉在2023年,同意簽署拆船安全作業規範的「香港公約」後,拆船工人勞傷事件逐步減少,但整體勞動環境對工人而言仍然相當不利。

31歲的霍桑過去在孟加拉吉大港的拆船場工作,他的外表起來健康正常,但其實身體狀況不少。

他在一艘廢船10公尺高的位置工作時,因為船身晃動而掉落到地面,當時他沒有使用安全帶,拆船場環境也不符合國際安全與環保標準。雖然幸運活下來,但脊椎受了傷,再也無法工作。他黝黑的雙手佈滿傷痕,早上得靠人攙扶才能起身。

拆船工人霍桑表示,「我想如果我沒去拆船場工作,我現在就不會這麼受這麼多苦,我們孩子也不會受這麼多苦,我常感覺到痛。」

霍桑一家老小都靠他的收入過活。而家有兩個幼兒的媽媽阿克塔爾,先生在拆船場的事故中喪命,現在處於沒有固定收入的狀態。

拆船工人家屬阿克塔爾指出,「我先生沒有提太多工作的事,他只說負責某些工作,他做過文書和監督,他沒說別的。」

霍桑和阿克塔爾的處境是孟加拉很多拆船勞工家庭的縮影。根據非政府組織聯盟「拆船平台」的數據,2024年全球拆解的409艘船隻中,將近三分之一是在吉大港進行,產業的榮景代價是低廉勞工與職場安全長期被忽視。

孟加拉吉大港拆船場位於沿岸,多數工人都是沿海村落的居民,拆船場就地處理廢棄船隻,30家拆船場中只有7家符合安全規定,也就是為工人配備頭盔和安全帶等裝備,同時設立處理如石綿等有毒廢棄物的相關流程。

進入拆船業將近25年的工會領袖阿里說,拆船業的勞工安全問題,始終沒能跟著時代而有所改善。

拆船組織工會領袖阿里表示,「因為拆船業是最危險的職業,如果你遇到意外,非亡即殘,沒有介於其中的運氣。」

吉大港沒有官方的死亡數據記錄,而根據工人支持中心的統計,2018至2022年間,當地每年有10至22名工人在拆船場喪命。孟加拉在2023年簽署簡稱「香港公約」的《2009年香港國際安全與無害環境拆船公約》後,職災情況有所減少,不過仍有許多改善空間。

PHP是孟加拉少數符合新安全標準的現代化拆船場之一,花費1000萬美元進行設備升級,以符合即將在6月生效的「香港公約」安全標準。

PHP拆船場主管伊斯蘭指出,「在2025年6月後,香港公約生效後,傳統拆船場就不能再營運,我們覺得這是正確的方向,我們也希望零意外、零事故,從2025年6月後。」

各國符合安全規定的拆船場都不是蓋在沿海,理由是廢棄船的油和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會造成海洋環境污染,另外包含石綿在內的有毒物質必須經過妥善處理,否則也會危害土壤與農作。

在孟加拉,拆船業處理有毒廢棄物的能力有待改善,部分業者甚至將石綿任意傾倒而不用受罰。PHP則使用水泥包覆石綿,但難題是儲藏空間愈來愈小。

在「香港公約」生效之際,孟加拉如何維持拆船業的競爭實力,業者和職業工會建議政府應積極介入,除了確保工作環境的安全,並提供配套措施以吸引外資投資拆船業,才能維持產業榮景。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