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衛福部擬修法加嚴管制醫美 新增哪些規定?醫界如何回應?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近年醫美併發症與爭議案例頻傳,為提升醫療品質,衛福部日前預告修正特管辦法,藉此嚴格限制醫美醫師資格,未來施打雷射、肉毒或玻尿酸注射等「特定美容醫學處置」的醫師,都必需完成為期2年的PGY訓練,預計明(2026)年元旦起上路。《特管辦法》將規範哪些內容?PGY訓練是什麼?醫界怎麼看本次修法?

《特管辦法》將規範哪些內容?

由於近年醫美併發症與爭議案例頻傳,為提升醫療品質,衛福部日前預告修正特管辦法,其中一項即是新增醫美醫師資格規範。

根據衛福部規劃,未來執行削骨、抽脂、鼻整形等高風險醫美手術的醫療機構,均需通過評鑑或認證;執刀醫師資格上也明文規定,必須是外科、骨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泌尿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急診醫學科與皮膚科等10科別的專科醫師,且需接受至少32小時的訓練課程。

此外,現行辦法中僅規定高風險醫美手術「得」由指定專科醫師執刀,本次預告修法中也將用字修改為「應」,藉此強制規範執刀醫生資格。

而為解決醫學系畢業生直奔醫美導致的醫療品質問題,未來即使僅是施打雷射、肉毒或玻尿酸注射等「特定美容醫學處置」的醫師,都必需完成為期2年的PGY訓練、並接受至少32小時的相關訓練課程,且每3年需再接受至少24小時的教育課程。

衛福部除規劃新制於2026年元旦上路外,也訂出「溯及既往」條文,要求已在執業的醫美醫師,需在緩衝期間內補齊訓練證明,其中美容醫學手術醫師緩衝期為3年、光電與針劑執行醫師則是2年。

什麼是「直美」?

「直美」一詞來自於日文的ちょくび(chokubi),指醫學系學生通過國考、或是完成PGY訓練後,就直接投入醫美領域的現象。

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平均約有1400多名醫學系學生通過醫師國考,其中約有100多人未接受2年PGY住院醫師訓練,就直接進入醫美診所執業,累計至今約有600多人。

PGY訓練是什麼?

PGY(Post-Graduate Year)全名為「畢業後綜合臨床醫學訓練」,起源於2002年SARS疫情期間,衛福部發現許多醫師在醫學系畢業後直接進入專科,導致基本內外科照護能力不足,因此於2003年引入PGY制度,要求第一年住院醫師需接受3個月的一般醫學訓練。

經過數次修正演變後,現行制度為首年PGY醫師需輪流到各科接受1到3個月不等的訓練,認識基層醫療;第2年起才可依志向選擇一般醫學內科、一般醫學外科、一般醫學兒科、一般醫學婦產科以及不分科組,直到2年PGY訓練完成後,才會正式分科。

醫界對新制如何回應?

針對新制明文規定執刀醫師資格與要求完成PGY訓練,醫師公會全聯會認為,溯及既往原則需明確規範起算時點,避免衝擊在醫美領域已具有實績的醫師,導致人力斷層;且比起限定科別執行特定手術,醫師公會全聯會認為,強化教育更重要。

形體美容外科醫學會則批評衛福部修法粗糙,認為草案中開放急診專科醫師可執行更多醫美手術,恐導致急診量能流失;此外,雖然草案規劃可委託多個受託機構進行醫療評鑑,但來源都是由醫策會負責,質疑醫策會屬民間團體,若發生醫療糾紛或評鑑不當,醫策會是否需要承擔責任?

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認為,強制納入評鑑恐導致醫美地下化、合法量能萎縮,導致民眾轉向更不安全的灰色市場。

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4醫界專業團體則發表聯合聲明,支持衛福部修法,認為將醫美項目分為3個風險層級管理,有助兼顧市場多元性與醫療品質。

4醫界團體指出,曾發生醫師因沒有完成PGY訓練,而造成民眾醫療糾紛與死亡的案例,且多數尋求醫美服務的民眾都是健康、沒有醫療急迫性,不應該因為醫師訓練不完整,而被置於額外的風險。

至於評鑑相關規定,醫界團體認為,評鑑是主管機關介入改善醫療品質的工具,過去部分醫美機構拒絕評鑑,導致與接受評鑑的醫院間競爭失衡。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