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口堰塞湖距壩頂4.8米 施工人員估明可抵壩體正上方
怪手進場施工,經過連日開挖,挖出便道通行,距離壩頂越來越靠近,只要成功挺進,就能處理太魯閣燕子口形成的立霧溪堰塞湖,預計最快21日抵達壩體正上方,但最後一哩路危機四伏。
堰塞湖施工人員表示,「怪手開路開到,從崩塌處到堰塞湖的中間差不多一半的位置,落石也是持續在掉落,上面落石也是偶爾會掉幾顆。」
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指出,「怪手進去,它還會落石,所以我們現在等作業環境比較穩定後,他們會再進到壩頂上,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夠把壩頂降低5公尺,讓它的水溢流。」
依照20日上午8時,中央最新監測堰塞湖水位離壩頂溢流大約4.8公尺,維持紅色警戒,儘管降壩引流工程正在加快推進,預估最快3到4天、慢則一週將有初步成效,但堰塞湖危機未解除,讓部落居民擔心安全。
富世村長張文盛說,「最好能夠就是說上面的壩體,趕快給它用什麼樣的方式,就給它處理,現在是村民最大的期待。」
其實太魯閣不是首次有堰塞湖,翻開歷史,曾經3度上演。1951年花蓮大地震形成的天然壩,半年才潰堤;1998年的芭比絲颱風,在立霧溪錐麓段也形成;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如今又有災害,更傳出知名地標「酋長岩」被淹沒,不過,太管處緊急澄清。
太管處保育研究科長陳顧淋回應,「應該是說岌岌可危啦,因為接下來不管是溢堤,或者是林保署在做壩頂處理的時候,基本上應該都會受到影響,因為酋長岩那個點,真的就是土堤壩的最下方,滲水的地方就在下巴的地方。」
根據這次紀錄,17日的清晨4時58分,數萬立方公尺的岩石在短短18秒瞬間堵住河道,太管處持續封園管制,截至22日前也暫停入園申請,後續的開放期程仍需視狀況而定。
貫穿太魯閣的中橫天祥到太魯閣段也持續管制;太魯閣入口處的錦文橋,同樣預警性封閉,但立霧溪水位持續上漲,公路局也不排除必要時封閉台9線的太魯閣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