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立霧溪堰塞湖便道開挖多日 僅剩10米落石不斷難度增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太魯閣燕子口形成的立霧溪堰塞湖距離壩頂溢流約4.5公尺,目前相關工程單位已經開挖便道,距離壩頂路程雖只剩10公尺,但是沿路的落石不斷加大挺進難度,中央預估最快3到4天、慢則一星期,相關降挖引流會有初步成效。這次的災變位置根據歷史紀錄,曾經2度形成堰塞湖,只是在這次的災害後連知名地標酋長岩都被淹沒。

工程人員在場、機具進場施工,經過多天開挖已挖出便道通行,目前距離壩頂路程還有10公尺,只要成功挺進就能開始處理在太魯閣燕子口形成的立霧溪堰塞湖,但林保署表示,最後的這段路作業環境險惡。

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說明,「怪手進去它還會落石,所以我們現在等作業環境比較穩定後他們會再進到壩頂上,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夠把壩頂降低5公尺,讓它的水溢流。」

依照中央觀測,目前堰塞湖水位正常、出水量175萬噸,距離壩頂溢流只剩約4.5公尺,依舊維持紅色警戒,儘管相關工程正在加快推進,最快3到4天、最慢一星期,引流排水將有初步成效,但堰塞湖危機至今未解除,也讓下游部落居民擔心自身安全。

當地居民說道,「從以前住到現在有50到60年,擔心也是會擔心。」

富世村長張文盛表示,「最好能夠就是說,上面的壩體趕快給它能夠用什麼樣的方式就給它處理,現在是居民最大的期待。」

其實在太魯閣不是第一次有堰塞湖。翻開歷史,在這次的災變位置曾經2度上演,1951年的花蓮大地震形成的天然壩,有73公尺高,隔了半年才潰堤;1998年的芭比絲颱風在立霧溪錐麓段也形成堰塞湖。

根據這次監測,17日的清晨4時58分,短短18秒,數萬立方公尺的岩石堵住河道,瞬間形成天然壩,連知名地標酋長岩都被淹沒。面對這次災害,太管處高度戒備,祭出封閉管制措施。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