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醫師為何留不住?一探醫療體系的過勞現況!【獨立特派員】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醫療人員的工作環境持續惡化。繼護理師出走潮後,預估今年將有超過百位急診醫師離職。根據醫師社群平台「醫知彼」的調查,住院醫師平均每週工時落在60至80小時,每月經常超過300小時,而主治醫師的月工時也達196小時,遠高於法定標準。高壓、低報酬與無酬加班的制度,讓醫師身心俱疲,也對病人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高工時與低薪資 醫師過勞成常態

在醫療體系中,住院醫師是最前線的勞動者。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住院醫師黃序立指出,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期間的月薪約七萬至十萬元,乍看高於一般新鮮人,但工時動輒超過300小時,「若以月薪九萬除以工時,時薪僅約300元,甚至比大學生家教還低」。

黃序立進一步說明,許多醫師值班後仍會「自願留下」照顧病人,這些時間不算加班、也拿不到報酬,形成制度漏洞。「這樣的無酬工時不僅讓醫師過勞,也會影響病人安全。」根據勞動部指引,月工時超過276小時即屬過勞高風險,但多數住院醫師已遠遠超出。

 

一張含有 人員, 服裝, 醫療設備, 室內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台灣醫療體系正面臨醫師大量流失的危機。(圖/獨立特派員)

 

人力不足與高壓輪班 年輕醫師身心失衡

年僅30歲的江承凡在林口長庚醫院接受兒科住院醫師訓練,他形容,值班最痛苦的是睡眠被打斷。科病患多且狀況變化快,醫師經常半夜被叫醒處理急症,連續工時沒有間斷,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與心悸等過勞症狀。

江承凡坦言,兒科的工作雖具成就感,但長期人力短缺與輪班壓力,使醫師身心負荷極大。「我們希望能有合理的工時,否則再有熱情也會被消耗殆盡。」

 

主治醫師壓力不減 責任制讓人喘不過氣

對許多醫師而言,升上主治醫師並不代表輕鬆。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劉子洋指出,主治醫師除了臨床工作,還要兼顧教學與研究。他說:「常常家人睡了,我才開始寫論文、處理病歷,忙到深夜是常態」。

劉子洋解釋,中小型醫院人力更吃緊,即便資深醫師也得值班、留宿醫院。「缺一個醫師,就可能造成整個科室崩盤。」他指出,神經內科近年轉型為高強度急重症科別,值班頻率暴增,導致離職潮,「很多人覺得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乾脆離開醫院」。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醫療設備, 室內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經常性超時工作、薪資停滯及無酬加班,導致醫師出走,轉向醫美或診所發展。(圖/獨立特派員)

 

轉戰診所與醫美 醫師尋求喘息空間

曾任林口長庚主治醫師14年的林邵臻,2022年選擇離開大醫院,在台中開設診所。他坦言,雖然開業後要自行負責經營、人事與財務,但能掌握自己的時間,「至少不用半夜被叫去急診」。他特地不開夜診,只為多陪家人,「那才叫生活」。

嘉義基督教醫院骨科主治醫師何瑋則指出,手術本身不難,難的是安撫病人焦慮、安排手術時程,「真正的壓力在於病人等待與家屬情緒」。他說,許多同儕選擇轉向醫美業或診所,「若能領相同薪水,卻不用值班、不用半夜開刀,誰不想換個環境?」

 

急診醫師壓力山大 AI輔助或成解方

急診室是醫院的第一線,也是醫師過勞最集中的戰場。萬芳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陳亮甫表示,急診經常接收長照失能者、遊民等弱勢族群,「社會接不住的問題,最後都丟到急診來」。

陳亮甫說,過去病人從急診等到病房只要幾小時,如今可能拖到9天,原因是護理人力不足、病房縮編與照護體系崩壞。「我們常得同時處理醫療、情緒與社會問題。」他期盼未來AI能分擔部分行政與病歷書寫工作,「讓醫師把時間用在真正該用的地方」。

 

制度失衡待改革 醫療工會籲保障基層醫師

嘉義基督教醫院脊椎科主任、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理事長趙麟宇指出,健保制度下醫師的責任早已超出診療範疇,卻缺乏相應的制度支撐。「醫師不該犧牲健康與家庭來換取專業奉獻,唯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提供良好的醫療品質。」

趙麟宇直言,現行醫師公會由開業醫師與管理層主導,基層醫師聲音被忽略,造成年輕醫師士氣低落。部分醫院已開始調整值班制度、增聘行政與護理人力,但整體改革仍緩慢。趙麟宇呼籲,唯有打造友善的勞動環境,醫療體系才能永續,讓醫師願意留下來守護全民健康。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