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牛飼料加入藻類海門冬 可減少甲烷排放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甲烷是人類活動產出第2大的溫室氣體,部分來自畜牧業,要怎麼減排,國際上有學者研究,牛隻吃藻類「海門冬」可減少9成以上的排放,台灣有野生海門冬,但數量不多,為此農業部水試所花了數年時間成功繁殖,為台灣進軍全球反芻動物減碳市場取得重要的門票。
在陽光照射下,海中海門冬呈現美麗紅色,在牛隻飼料如果加入1%左右的乾燥海門冬,可減少90%的甲烷排放,儘管台灣恆春半島、小琉球、澎湖都有野生族群,但太過零星且夏天會消失,若想作為飼料添加物必須大量生產,農業部水試所花了數年時間,成功讓海門冬在眾多強勢藻類競爭中突圍生長。
農業部水試所助理研究員許自研說,「會有對應的一個純化培養的方式去把它做一個汰除,最後只保留我要的四分孢子體,讓它在這裡面是佔據優勢的。」
成功的關鍵還包括,研究人員原本拿海門冬成年的「配子體」來繁殖但失敗,改成用青少年的四分孢子體,才突破技術,而四分胞子體更能抑制甲烷生成。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水產加工組副研究員林幼君指出,「海門冬它最主要的這個抑制甲烷的這個主成分,是溴仿的一個主要成分,它可以去使這個瘤胃的菌相,是比較趨向於降低甲烷的這個菌相的生成。」
國內乳品業者也看好,將來可推出低碳乳品等相關產品。
乳品業者陳佑易表示,「甲烷的排放量一直是一個蠻大的痛點,能夠大量的減低這個碳排放量,是非常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1頭牛排放的甲烷相當1公頃大安森林公園1年碳吸收量,透過海門冬減少動物甲烷排放,水試所長張錦宜認為是高效率減碳,量產技術已技轉給國內生技公司。
目前全球反芻動物減碳市場規模達30億美元,有7家公司擁有技術,台灣相當是拿到第8張門票。
姜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