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通過「2028無煤中火」 為何台電認定不可行?原本如何規劃減煤?

立院通過「2028無煤中火」提案內容為何?
國民黨及民眾黨立委日前共同提案,要求台中發電廠應逐年提出並落實減煤計畫,並在2028年完成「無煤中火」的國家減碳目標,全案3日於立院表決通過。
提案立委認為,台中發電廠預計新建6部燃氣機組,而原規劃6部要除役的燃煤機組則轉為緊急機組,導致中火變相擴廠為「六氣、六煤」,與政府過去承諾「增一氣、拆一煤」的減煤規劃相左。
提案也指出,全國發電用煤有6成集中於中台灣,中火就占45%,且台中發電廠發電效率最低、相同發電量的用煤量最高;若按原計畫執行,中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持續居世界前茅。
因此藍白立委提案中主張,今(2025)年中火燃氣一期上線後,後續再加上2026年加入民營中佳燃氣電廠,以及中火燃氣一期第2個機組,最遲至2028年即可每年節電83億度,2028年達成無煤中火絕非難事。
台電為什麼認為「2028無煤中火」不可行?
台電指出,中火無煤是台電既定計畫,在一期計畫中,今、明年各有1部新的燃氣機組可開始測試運轉,明年底將啟動拆除燃煤1、2號機;二期則規劃有4部新機組,2031年起陸續供電,同年底啟動拆除3、4號燃煤機組,最晚在2034年底達成無煤化。
但台電強調,2028無煤中火不具可行性,若要提前在2028年前減少約500萬瓩機組,2028年供電缺口約會有240萬瓩,恐怕造成全國電力系統癱瘓。
台電也以核電作為比喻,重申該缺口不是核三重啟就能解決,而是核一、二、三需全部重啟才能填補,「不能用無電達到無煤。」

核電歸零後的火力發電現況?
自核三廠2號機5月17日除役,台灣核電正式歸零後,台中市府指控,台電用火力發電填補核電缺口,台中火力發電廠10部燃煤機組有9部運轉,一度出現「火力全開」情形;高雄興達電廠也被質疑在5月21日時,啟用3、4號兩部備用燃煤機組。
對此台電回應,核三2號機原發電占比僅約3%,且早已規劃由新增燃氣機組搭配再生能源填補除役後空缺,因此對供電影響有限。台電強調,已遵守中火在4至9月非空污季運轉不超過9部的承諾,用煤量也從過去最高1800萬噸,降到近年目標1260萬公噸以下。
台電也提到,台中去(2024)年用電量為六都之首,近80億度電力缺口仰賴外縣市供應。
至於興達電廠啟用3、4號機組,台電表示,由於碰上其他電廠機組大修及跳機狀況,確實有啟用3號及4號機,但這兩部機組尚未除役,並非偷偷啟用,過去的環評承諾,就是在非空污季且備轉容量率低於8%時,可啟用已轉為「備用機組」的興達3、4號機。
另外有環團揭露,中火有5部機組沒有操作許可證卻在燒煤,台電則回應,這5部機組目前都在台中市府申請展延中,運作符合《空污法》規定。
「核電歸零」前後全台電廠發電量占比變化?
在去(2024)年台電系統發電量統計中,燃氣占47.2%、燃煤31.1%、再生能源11.9%,核能占比則為4.7%。

比較核電歸零後能源占比,以今(9)日下午4時發電量為例,據台電公開數據,各能源別即時發電量以燃氣占48.8%最多,其次為燃煤約27.1%,接著是太陽能占13.9%。不過夜間無太陽光電,單日白天能源占比也無法代表平均發電情況。
台灣目前減煤進度?
根據能源署發布的能源政策,台灣是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為能源發展方向,並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燃煤機組除役後改建為燃氣機組等目標。
能源署指出,我國燃煤發電占比已從2016年的45.9%,降至2024年的39.2%,台電火力電廠空污排放也從2016年的10.7萬公噸,降至2024年的3.4萬公噸,降幅約7成。
不過,除了服役中的燃煤備用機組可在一定條件下調度使用外,已除役的機組也有部分轉為「緊急備用機組」,例如興達1號、2號機、大林電廠5號機等,仍可在緊急時啟用,以因應複數機組同時故障等罕見情形,但依法單一機組年運轉時數不得超過720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