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細菌感染比例攀升 醫團籲積極採取應對措施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抗生素抗藥性議題引起國際關注,臨床病患可能會因為抗藥性細菌發生「無藥可用」的窘境,感染管制學會與感染症醫學會今(7)日再度呼籲要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否則到了2050年,將面臨更多病患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狀況。
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盛望徽說道,「可以看到在目前所列出來十幾種可以用的藥物,全部都是R(有抗藥性)。」
病患轉院再轉院,高齡74歲的病患在肺癌標靶治療期間,卻突發肺炎住進加護病房,檢驗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細菌;還有60歲男性個案,本身長期免疫力低下,2024年肝膿瘍感染,接受多達6到7種抗生素治療卻一再復發,後續在體內反覆驗出多重抗藥性的大腸桿菌。全球超級細菌肆虐,拉起警報。
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盛望徽表示,「在重症加護病房的死亡率大概在20%到25%,這樣感染的時候, 一旦有這種超級細菌、多重抗藥性細菌的感染,就會增加到45%到50%。」
根據目前研究,抗藥性細菌感染,如果延誤有效治療超過72小時,死亡率將顯著上升。而舉例較常見的碳青黴烯抗藥性肺炎克雷伯氏菌,台灣加護病房感染比例,已經從2015年的22.4%攀升到2024年的45.9%,區域醫院的增幅更是加大到30%。
不過目前全球對抗生素新藥開發卻緩慢且數量較少,再加上台灣健保制度、藥價議題等因素影響,新藥引進困難,感染管制學會與感染醫學會發起呼籲。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能夠進到國內,然後可以進入到整個健保體系,來給病人使用的更少,健保對於這些新藥的話,好不容易進來的,我們這邊是呼籲要盡快、整個的審查程序要盡快,讓病人可以及早獲得這些藥物使用。」
專家表示,目前抗藥性細菌已經出現在社區感染,台灣應該要採取更積極行動,不可輕忽。
楊宜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