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來自複象公場的劇作《回家》,把戰爭的殘酷轉化成一段溫柔卻震撼的故事。這部曾在英、法獲得國際肯定的作品,這次以全新手語故事版,在高雄春天藝術節登場。導演李承叡希望透過融合手語的表演,讓更多人看見語言的想像力,也讓聾人觀眾能無障礙地走進劇場,感受藝術的溫度。

一隻因戰爭迷失的右手,踏上尋找身體的歸途。這就是複象公場的劇作《回家》,不只是帶觀眾走進戰爭的殘酷場景,這次更巧妙融合手語演出,讓現場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學生林洋逸說:「就是聽的感覺和視覺都很震撼,然後很有感受到那個情景。」

另一名學生張凱甯一邊比手語一邊解釋:「他一開始有教我們手語,然後讓我們知道手語的意義,回家是這樣,然後火車是這樣,然後風好像這樣。」

不只讓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手語,也透過劇情引導思考自我探索和戰爭的意義,高雄市文化局希望透過這樣的劇場體驗,帶領國中小學生接觸多元文化。

高雄市文化局表演產業中心辦事員江采璇表示:「這個主題,其實它有帶到了自我找尋,還有戰爭的議題,我們覺得在國中小階段的孩子很需要瞭解這個議題。」

《回家》自2022年首演以來,已巡迴全台,並受邀參加英國愛丁堡藝穗節、法國馬賽兒童劇場聯盟年會,獲得國際肯定,這次導演李承叡特別改編成手語故事版,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種充滿想像力的語言。

導演李承叡解釋說:「就每一個手語在傳達的過程,都很像在做劇場表演,所以我就覺得說,它應該要讓更多的人知道,而不是只是專屬於聾人、或者是一些小部分的人,而是大家可以感受到這個語言它有趣或者是有想像力的部分。」

劇中除了加入手語,也邀來手語翻譯員蕭匡宇擔任顧問,甚至親自登台成為說書人,帶領觀眾走進故事。

手語表演者蕭匡宇指出:「他不是用翻譯的角色介入,而是像一個說書人一樣,然後他甚至,他很魔幻,他甚至除了在故事外旁觀之外,他甚至會進入到故事裡面,貼近裡面的角色,跟著他一起去找尋身體的這個回家的路。」

這部作品也成為高雄市「校園藝術to go」計畫的一部分,不只是讓學生體驗劇場,也在之前高雄春天藝術節小劇場徵件計畫首先登場演出,吸引不少聾人前來觀賞。

聾人觀眾李秀美看完後說出她的感受:「每一個身體部位好像都有靈魂,想要回家。」

另一名聾人觀眾周家鈺也發表感想說:「這次有手語翻譯,但是會配合表演情境來作搭配,跟表演者交織互動,覺得特別。」

高雄市文化局也表示《回家》手語故事版,正是藝術節在多元共融創作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只讓不同背景的觀眾能自在走進劇場,更是藝術平權的具體實踐。

823公投》重啟核三,你怎麼看?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