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3子法訂排碳量收費門檻 281家公司達標估2026年起收費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環境部今(29)日正式公告碳費相關的3項子法,宣告台灣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未來徵收以年排放量2.5萬公噸以上為標準,預計國內將有約281家公司從2026年開始正式收費。不過,如果徵收對象都能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不僅能享有優惠折扣費率,預計到2030年還能減少37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關於企業憂心碳費會引發綠色通膨或房價上漲,環境部長彭啟明強調,對CPI上升影響不大。
台灣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環境部29日公告碳費3項子法,不過其中各界關注的碳費費率,目前仍尚未定案,預期將在今(2024)年年底公告,2026年正式收費。
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表示,「假設10月底碳費審議會決議出爐,這個決議我們還必須要做預告,然後預告完才會有正式進到核定費率,接著宣布何時生效。」
碳費3項子法重點,課徵對象包含年排碳大於2.5萬公噸的企業,目前國內共有約281家公司必須收費。
如果企業不提自主減量,碳費計算將以排放量減掉2.5公噸,再乘以一般費率;但如果企業提自主減量,就能享有優惠折扣費率;目前碳費起徵將朝低價費率計算。
環境部長彭啟明強調,收碳費目的是期望促進減碳,不是增加政府收入。如果企業都能自主減碳,預計到2030年就能減少3700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不過仍有部分企業憂心,認為碳費上路恐引發綠色通膨。
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表示,「盡量能夠降低碳費徵收,避免把成本轉嫁到貨品上面,增加通膨的壓力,也希望能夠做一些補助。」
彭啟明則回應,「我們絕對會避免初期就造成綠色通膨的現象,這我們會全力避免。目前所有的數字我們有透過分析,對CPI的成本上升比例非常不明顯。」
彭啟明表示,目前沒有中小企業要收碳費的問題。至於國內碳費費率該怎麼訂,也有專家提出建議。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綠能中心主任余適伯建議,「如果費率要調整的話,我們會建議至少不要低於5塊錢美金,如果屆時碳費可以徵收200億元的話,就可以回過頭進行配套,補助相關企業針對減碳的技術。」
環境部指出,台灣的碳費會參考歐盟、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碳定價制度,設計上會兼顧產業國際競爭力,協助產業低碳轉型,結合公私部門資金,成為台灣綠色成長新動能。
李彥穎/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