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獲命名滿200週年 學者盼AI協助解史前巨獸之謎
西元1824年的2月20日,英國牛津大學地質教授威廉巴克蘭在剛成立的倫敦地質學會發表演說,證實西元1800年代初期在牛津附近採石場發現巨大古生物的骨骼並非傳聞,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巴克蘭把當時被認為是遠古巨大蜥蜴的生物命名為「斑龍」,揭開史上第一隻恐龍的面紗。
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布魯塞特說:「巴克蘭為骨骼化石命名為斑龍,他描述這些骨頭屬於曾在久遠歷史中存活的1種巨大蜥蜴,只是現在已絕種。這也是我們的文化為恐龍所著迷的開端,一直延續到今天。」
距今約2億3000萬到6600萬年前,恐龍在地球上共生存了超過1.6億年,而有關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最早記載是在西元1677年,地點也在英國牛津,但當時還沒有正式命名。

威廉巴克蘭替恐龍命名,讓恐龍的概念正式走入公眾視野,200年後的現在,全球總計已發現2千種恐龍,且每年仍有50種新恐龍物種被發現,恐龍化石發現地也早已遍布世界各大陸。
布魯塞特說:「第1隻恐龍的命名與發現都在英格蘭,但現在世界每個大陸都發現了恐龍,而許多重要的恐龍新發現來自中國、阿根廷、巴西、安哥拉、南非,這些大型國家成長得非常快,許多年輕的考古學家在尋找化石,而這些化石完全改變了我們對恐龍的認知。」
儘管如此,人類目前對恐龍科學的認知仍處於發現階段,在跨越如此龐大光譜的時間軸當中,人類難以發現所有種類的恐龍。

而目前已知恐龍的種類中,關於牠們的生活習性、大小、外觀與分布,以及與地球環境的改變是否有關等,都還存在許多謎團,而逐漸成熟的人工智慧科技,未來將在恐龍研究領域中扮演起重要角色。
布魯塞特指出,「如果我們要瞭解恐龍演化的大型模式,以及恐龍如何隨著時間改變,當地球也隨著時間改變,這些巨大的資料庫,只有透過人工智慧的技巧來分析,才能提供給我們真正重要的觀察。」
站在人類首次替恐龍科學命名200週年的時點上,恐龍世界還有許多需要人類去探索,包括人類還不完全清楚恐龍為何、以及如何會變得如此龐大,身上為何有各種不同顏色的羽毛,更不知道一個有聲音的恐龍世界是甚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