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晶片法案達共識拼在地製造 專家估難與美國及亞洲抗衡

歐盟晶片法案可望投入430億歐元,約合台幣1.4兆,將打造歐洲在地晶片供應鏈,同時吸引外資設廠。期盼歐盟全球晶片市佔率從目前不到10%,在2030年提升到20%。不過外界認為,歐盟晶片法案資金規模不大,加上當地缺乏高階晶片市場,以及官方繁複作業程序,歐洲想趕上美國和亞洲的半導體生態系,難度很高。

歐盟晶片法案歷經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和執委會,三方達成共識後,敲定以430億歐元,力拼打造在地晶片供應鏈,吸引外資設廠。

歐洲議會議員Dan NICA指出,「我們設法獲得了33億歐元的預算,與此同時我們設法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促進晶片行業的投資。」

歐盟晶片法案總投資金額,換算成台幣約1.4兆。經費來源有歐盟會員國,也來自民間。不過其中33億歐元,直接來自歐盟研發預算。目標要將歐盟全球半導體市佔率,在2030年提高到20%。

主要具體作法,包含研發與設廠補貼,簡化投資審查等。而歐盟委員會,更提出3大行動方針,除了吸引投資,還會建立晶片供應短缺預警機制。

不過專家認為,歐盟晶片法案,吸引國際半導體大廠,前往當地設廠,誘因不足。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研究顧問柴煥欣提及,「除了政策目標然後還有投入的資金之外,其實歐洲議會本身也非常地複雜,所以說未來這一些廠商進入歐洲之後要在哪裡設點,是不是有他們的自由性或者是決定性,這個部分就有待考量。」

對比各國投入提升半導體產業經費,亞洲國家像是中國投入超過1兆美元,韓國則是4千億美元,美國則是520億美元,歐盟晶片法案卻只有430億歐元。專家分析,恐怕難以和美國及亞洲國家抗衡。

資深產業顧問陳子昂表示,「資金規模比不上亞洲的中國、韓國,也比不上美國,你的市場需求又不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需求,所以我覺得從供給面、市場需求面,歐洲晶片法不見得是最吸引晶圓廠。」

受到今(2023)年全球半導體產業,預測恐衰退4%,加上預計最快第2季才能清完庫存,市場預期,即使歐盟晶片法上路,台積電赴德設廠計畫,恐怕還會暫緩。

2022杭州亞運 台灣百金之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