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晶片法案補助辦法出爐 限制在中投資高科技業

美國拜登政府公布規模530億美元美國晶片法案補助的具體辦法,除了採用直接補助等方式,也開出更多新增補助條件。包含獲得補助的企業,必須分享多餘獲利,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還限縮企業至少10年,都不得在中國等國家,投資高科技產業。

530億美元美國晶片法案補助具體辦法出爐,將採取直接補助、聯邦融資,或是貸款擔保等方式進行。

不過,美國專家認為,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領取補助的企業,也會面臨投資限縮。

美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資深研究員基爾克里斯指出,「因為一方面,你不想讓很多美國納稅人的錢流向公司,然後讓這些公司在中國擴大生產。」

據了解,美國晶片法的具體辦法,包括390億美元用在晶片生產設施新建和擴建,而110億美元則用在新晶片技術研發。針對每個建案的資本支出,將補助5%到15%,每個建案也能申請25%的抵稅優惠。

市場預期,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毛利率已經不敵台廠獲利,如果不想被美國晶片法限縮,又擔心會得罪美國政府。

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研究顧問柴煥欣表示,「台積電如果不領補助的話,很可能就會被美國政府判定是說,你並不是跟美國站在同一邊的,甚至還會進一步解釋,你就是中國大陸同一邊的選擇,美國政府一定會祭出國安層級的制裁,然後來對付台積電。」

針對晶片法案,美國也祭出更多補助新增條件,如果企業獲得超過1.5億美元的補助,必須分潤所得,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獲得補助的10年內,也不能在中國投資新的高科技。最後,業者得撥款1.5億美元,提供勞工托育照顧,這些恐怕都提升,台積電赴美設廠的成本上揚。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提及,「在美國相關的經營的狀況,本來就會相對是比較艱困的,那現在又加入了分潤的制度,其實對於台廠,在美國設廠相關的營運上,其實整體的一個壓力是有上升的狀況。」

專家認為,美國晶片法案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壯大美國半導體產業,同時扼殺中國半導體發展,又能打壓台積電、三星等半導體大廠獲利。台積電如何走出赴美設廠考驗,將成為關注焦點。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