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蔓延千里,海洋生物自由穿梭其中,澳洲大堡礁擁有全球最大珊瑚礁群,每年創造超過64億澳幣的觀光產值,但這樣的美景卻敵不過全球暖化的衝擊。
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主任研究員大衛沃赫菲說道,「過去8到10年,全球許多珊瑚礁群因為海洋熱浪,導致嚴重的白化現象。當溫度升高1.5度時,藉由加強管理來提高韌性,應當還足以保護大堡礁,但一旦達到,甚至超過2度,這世界上的珊瑚礁群將消失,同時人類會失去它帶來的益處。」
因高溫失去共生藻的珊瑚,逐漸露出體內的白色碳酸鈣骨骼,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小丑魚、海豚等9千多類物種的棲息地,彷彿變成地獄。

澳洲海洋科學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卡利蘭多表示,「我們的研究目標是要找出如何能夠提高和覆蓋大量的珊瑚,以及哪裡最有可能透過人工干預的方式,讓珊瑚成功存活下來。」
潛水員翻入水中,用最傳統的方式紀錄海面下的變化。研究員嘗試結合這些資訊應用在新科技上,希望能改變珊瑚的基因特性來適應更熱的海洋環境,並加速復育。
澳洲海洋科學研究院珊瑚礁長期監測計畫主持人麥可安姆斯利指出,「令人驚訝的是,縱使有白化的現象,程度並沒有如我們想像的廣泛。根本來說,這幾年大堡礁的白化有緩和下來,珊瑚群恢復到至今為止最好的狀況。」
除了針對珊瑚本身的研究,有些科學家致力於防止海洋環境進一步惡化,與科技公司合作,藉由辨識珊瑚的聲音變化,判斷特定區域的生態是否遭破壞。
海洋生物學家瑪莉蘇迪波說道,「這是一種類似集體聆聽的方式,來自全球的人都可以聽,而每個人聽到的聲音皆不同。年輕人聽得到較高的頻率,並選出魚類的聲音,老人家則不然。」

受海水暖化侵害的不只大堡礁,地中海比30年前還熱1.2度,是全球溫度上升最快的海域,導致耐高溫的外來物種威脅到原生種,像是漁民手上的這隻藍蟹,就算溫度高達30度,依然能順利繁衍下一代。
環境工程與氣候專家哈姆迪哈徹指出,「藍蟹被戲稱為伊斯蘭國,因為牠們會吃食漁網裡面捕獲的魚,食量大到幾乎能吃掉身邊所有的生物,是漁民們的噩夢。」
人類造成的地球暖化,間接導致其他物種瀕臨滅絕,更回頭威脅人類自己的生存。不論是倚靠科學研究或嘗試共存,都必須盡快找到方法,讓生態環境度過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