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末期免疫療法患者 腸道菌相若好將提升存活率

肝病是國病,肝癌更是位居國人10大癌症第2位。台北榮總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肝癌末期接受免疫療法患者,如果腸道中有好菌相,不僅免疫治療效果良好,存活率也可提高,中位數達1年10個月左右。而這項研究成果是全球首度發現,日前已被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

糞便總是給人汙穢的印象,不過台北榮總最新研究發現,糞便中的好菌,對於肝癌免疫療法的治療反應良好,存活率也明顯提高,尤其是對於那些肝癌末期、或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

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治療前,一個好菌的存在,事實上對於免疫治療的效果,它的反應是特別的好。那當然如果一開始壞菌比較多的話,反應就會相對的比較差。」

研究團隊從2018年起,針對肝癌接受免疫療法的41位患者,在治療前收集糞便檢體,並和17位健康民眾的糞便檢體做交叉分析,結果發現糞便中有較多「毛梭菌」、但較少「普雷沃氏菌」的肝癌患者,其存活率的中位數可達22.8個月,約1年10個月左右。

黃怡翔說明,「腸的血液要經過我們門脈系統會到肝臟,所以腸、肝之間事實上是一個很好的聯繫。所以當一個好菌多的時候,它會提供一個比較好的免疫反應在我們的肝臟的體系,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好菌多有機會讓免疫反應,特別是肝癌的免疫反應,治療效果會提高。」

研究團隊強調,這是研究成果、是全球首次證實腸道細菌是肝癌免疫療法的生物指標,未來有助於臨床醫師選擇更適合肝癌患者的治療方式來對抗肝腫瘤,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