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新竹海淡廠環評過關 地方憂衝擊漁業
林靜梅 陳柏諭/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前年與去年國內遭遇百年大旱,用水極度吃緊,為此經濟部水利署積極推動海水淡化廠,開發新水源,下午環保署進行線上環評大會,審查台南與新竹海淡廠開發案》有地方漁會憂心海淡廠產生的鹵水,排入海中恐影響漁業資源,最後環評大會仍決議,兩案皆通過審查。
海水透過大管大量抽至蓄水池內,經過濾程序,再以RO逆滲透分離取得淡水,這些清水就能送往家戶或工廠來使用,這是經濟部水利署設在南寮漁港南側的移動式緊急海淡廠。為了因應將來無法預測的大旱導致再次缺水,水利署決定推動海淡廠,確保供水穩定。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郭耀程表示,「新竹地區的話,如果有自有水源的部分,減少跨區域的水源調度的一些風險,那這樣的話對民眾、對產業(科學園區)都是有正面的幫助。」
新竹海淡廠每日最大產水量為10萬公噸,而在台南則要蓋一個產水規模2倍大的海淡廠,位於台南七股鹽田的公有地上。但考慮到夏天海流較不強勁,取水量會減少,以減少鹵水排放;但台南縣區漁會認為,高鹽度鹵水會衝擊漁業資源,委請環保署人員表達憂心立場。
環保署轉述南縣區漁會則指出,「對於排水以及漁撈養殖,包括魚蝦貝類產卵、仔稚魚、鰻苗和牡蠣沒有影響,與南縣區漁會了解的訊息有出入,地方仍多持反對開發的立場。」
水利署表示,台南跟新竹海淡廠排放的鹵水,最高會讓海域的鹽度增加4%,影響不算顯著,但會加強跟在地漁民溝通。北區水資源局更保證,每年12月會進行鰻苗調查,掌握生態資源是否受影響,最後兩案皆通過環評大會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