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影響損農作 雲林水稻、玉米現災情

受到氣候影響,近期雲林縣一期稻作出現稻熱病、水稻不稔實等現象,其中以水林鄉水稻災損最嚴重。另外食用玉米也出現植株倒伏、授粉不良脫粒等情形,縣府會同農業單位勘查災情,建請中央將食用玉米列入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減少農友損失並保障權益。

5月大雨過後,雲林縣轄內10鄉鎮的一期稻作陸續出災情,其中水稻種植面積3000公頃水林鄉最嚴重,當地農民表示,雖然下雨後有趕緊噴藥防治但效果有限,現在出現空包彈收成量會大減少。

水林鄉農會總幹事洪丁仁指出,「天然災害有救助金政府編那麼多,這是事實上看起來真的可憐,這些收割起來沒多少,這不夠成本。」

台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國詞表示,「如果抽穗剛好遇到下雨,你再用以往的噴藥防治方法,防治效果比較沒像以往那麼明顯,所以導致說,我們就感覺他的水稻稻熱病的嚴重程度就會非常地高。」

農業處表示,縣府近期函文建請中央勘災或提報天然災害救助,對此農委會表示今年開始實施水稻收入保險,取代以往天然災害現金救助,若種植區域水稻減產2成,農民每公頃能獲理賠1萬8千元。而另外受雨損還有土庫鎮、東勢和元長鄉的玉米。

雲林農民說,「因為剛好開花期就下雨,這樣出果就會變這樣。」雲林縣府農業處代理處長蔡耿宇指出,災害救助部分,玉米從原本3萬6千元提高到4萬1千元。

雲林縣府農業處表示,縣內食用玉米種植面積2800公頃,經農改場人員勘損,包括土庫、東勢、元長田區玉米果穗明顯短小、缺粒嚴重,初步判定已達救助標準,目前農業處函文農委會建議這三鄉鎮食用玉米公告救助。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