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數位健身遊戲,銀髮版體適能大冒險【獨立特派員】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疫情期間家用健身器材相當熱賣,其中結合數位遊戲的健身器材尤其受歡迎。為了配合雲嘉地區高齡友善城市的政策,經濟部技術處主導自行車中心在嘉義成立健康促進部門,執行健康促進計畫。106年長照2.0服務啟動後,衛福部長照基金用途預算編列連年創新高,至2022年已經高達559.88億元,顯示長照負擔正逐年加重。長輩們的健康照顧有必要盡早維護,透過運動維持甚至改善體適能,也許是另一種更好的照顧。

為了配合雲嘉地區高齡友善城市政策,經濟部技術處主導自行車中心在嘉義成立健康促進部門,執行健康促進計畫。計劃小組定期巡迴社區評估長輩健康狀況,並將長輩測試所得數據輸入至系統,製作成容易理解的雷達圖及身體年齡數字,同時告知在場民眾測試結果。

自行車中心協理吳宏生解釋,測驗報告的指數都與受試者的生活息息相關。舉例來說,對長輩最重要的是能否從椅子上站立,其對應的就會是下肢肌力指數,再者則是站立之後如何能走出戶外接觸人群,而此則會牽涉到肌力與敏捷能力指數。

在體適能雷達圖上,中心也特別標出灰色與粉色落點,方便受試者與上次結果進行對比,若粉色落點相較灰色落點向外移動,就表示該項目有所改善。而完成體適能雷達圖後的下一個任務,便是向長輩解釋圖表中每一個象限對身體狀況的涵義,以及提出對應運動建議。

自行車中心健康促進應用部主任蔡健儀說明,體適能雷達圖不僅可以給長輩檢閱,也可以給社區窗口參考,讓社區的運動指導員、講師能依據受試者面向,協助長輩加強練習落後的部分。

自行車中心製作簡易雷達圖,幫助長輩了解自身身體變化。(圖/獨立特派員)

個人化搭配趣味遊戲,增進長輩運動意願

除了以檢測項目為基礎提出運動建議,中心也針對體適能所需要的肌力、心肺耐力、平衡等指標需求,設計規劃了一套環狀運動系統。自行車中心協理吳宏生表示,環狀運動搭配前面對應身體年齡的六項指標,將六項指標所需要的運動安排在環中進行,當用戶繞過所有環狀運動項目後,就能達到強化身體年齡六項能力的效果。

為了因應每個人不同的狀況與需求,環狀系統的運動強度也會進行個人化設定。自行車中心健康促進應用部主任蔡健儀告訴《獨立特派員》,中心將大量運動器材數位化,可以因應不同長者身體情形,設定出不同的訓練阻力段數。

而不只運動強度可以進行個人化設定,有些運動還增加了趣味元素。例如透過力板內建的重心位移裝置偵測腳部重心變化,進而操作遊戲介面中的籃子或是小鳥等移動目標。

透過遊戲練習掌控身體重心位置,除了可以增強平衡能力,還可以附帶進行認知訓練,結束後也會有排行榜及分數可以記錄玩家的能力變化並與夥伴競爭,為運動增加成就誘因。

「我們稱這個遊戲為『逆流而上』,主要能訓練認知與心肺的部分,是屬於一種雙重任務的結合。」自行車中心健康促進應用部主任蔡健儀介紹,遊戲必須同時進行踩踏與搖桿手動操作才能順利過關,運動與遊戲的結合也能提高長輩運動意願,避免感受到無聊與疲憊。

運動遊戲「逆流而上」,讓長輩於訓練之餘也能享受樂趣。(圖/獨立特派員)

專為長者量身打造,運動遊戲簡單易懂

除了平衡、心肺等運動可以透過遊戲進行,中心也持續開發更多遊戲項目。讓長輩可將感應裝置裝在需要運動或復健的肢體位置,透過動作操作遊戲角色,達成任務的同時也完成運動及復健目標。

而與時下講究聲光效果的數位遊戲不同,設計給長輩運動或復健的遊戲除了節奏不能太快,元素也要盡量單純。現階段所開發的運動型復健遊戲,大多由年輕世代設計,設計過程也讓他們感受到歲月的差異。

自行車中心美術設計師康佳容說明,由於長輩比較無法接觸大量資訊的畫面,因此遊戲通常會以比較簡單的方式進行設計,此外在的文字大小上也須考量長輩視力問題,採取較大的字體呈現。

自行車中心所提供的遊戲皆為年輕世代為長輩量身打造。(圖/獨立特派員)

政府中心共同合作,鼓勵長輩持續運動

以增進體適能為目標的運動對身體狀況帶來的改變,固定持續運動的曾森國感受很明顯,他表示自己剛開始在跑步與走路時,常氣喘到臉色發青,而在經過訓練之後不論是在心肺功能或是體力上都大有改善。

檢視曾森國最近幾次的測試結果,68歲時反應體適能的身體年齡為60歲,而到了72歲時反應的身體年齡則是56歲,出現實際年齡增加身體年齡卻反而更年輕的情況。

以中心近三年統計觀察,參與運動的長輩平均身體年齡不但比實際年齡年輕,平均身體年齡與實際年齡落差甚至逐年擴大,體適能年輕化趨勢更加明顯。運動的逆齡效果也讓地方政府與中心展開合作,除了落實社區監測也計畫讓運動模式進入社區。

嘉義市衛生局國民健康科科長林秀猜表示,相關計畫能幫助長輩就近在地運用,在專業的指導員帶領下長期的於社區中進行運動訓練。地方政府規劃以銀髮健身房的概念,增加長輩在社區裡的運動據點,希望鼓勵長輩透過持續運動,讓身體往更年輕健康的目標邁進。

(※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