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波及歷史文物 烏克蘭各地博物館加速搶救

俄烏開戰至今已超過2星期,除了超過200萬烏克蘭難民流離失所,必須逃亡到鄰近國家外,現在戰火還波及歷史文物。已有博物館被燒毀,珍貴畫作付之一炬,烏克蘭國家博物館的館長、職員加速搶救,將珍貴文物、手稿到地下室存放。

慢慢調整角度,再把外套墊在畫屏邊緣,避免繩子勒傷畫框,5個人將整幅畫屏從展覽廳移到地下室,並且小心翼翼地固定在牆上。烏俄戰爭開打超過2星期,除了要搶救無辜民眾生命外,還有代表國家民族文化的歷史文物需要搶救。

利沃夫國家博物館館長科贊表示,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開始,博士館就已關閉,「但我們還有工作要做,我們得從牆上取下展覽文物,將我們的藝術品帶到博物館內的防空洞等安全地方。」

烏俄戰爭自2月24日開始,位於西部城市利沃夫的國家博物館大門緊閉,搶時間將館內文物搬移到地下室。隨著戰爭越演越烈,讓烏克蘭全國各地的遺產,都面臨著毀壞的危機。這段期間,博物館內也不斷接到歐洲其他文化機構的電話,期望能提供幫助。

看到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博物館,如今空蕩蕩,讓熱愛歷史文化的館長,不禁幾度紅了眼眶。

科贊坦言,「有時會難過到眼淚掉下來,因為員工在這裡投入很多心血,這需要時間跟精力,當你把事情做好時,會感到快樂,但當你看到空蕩蕩的牆壁,這會讓人感到痛苦、悲傷。」

而館內超過1萬2000箱的珍貴手稿、書籍,目前也讓部門負責人傷透腦筋,不知該如何安全保藏。

除了國家博物館,利沃夫其他景點也爭相保護藝術、文化性質的作品。像是利沃夫古城區的市場廣場,整個廣場上的雕像,都在相關人員的協助下,包上一層又一層的防護。

科贊表示,必須將所有收藏品傳承給後世,「要代代相傳,那是永恆的,正如人類的生命傳承,必須是永恆的,因此一個人應該照顧另一個人,而不是殺人。」

只是目前已經有其他地方的博物館,被戰火波及,珍貴的畫作付之一炬,也讓國家博物館的員工們,加快搬遷文物的速度,盡可能保護屬於他們民族的文化。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