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開戰/後冷戰時代以來新冰點 ISS跨國合作計畫添變數

俄烏開戰讓東西方兩大陣營關係,陷入後冷戰時代空前的冰點。對此,太空與天文學界相當擔憂,認為美俄投入相當資源、深入合作的國際太空站,原本可望延長服役年限到至少2030年。現在因為戰事增添變數,可能造成太空研究空窗期。

從1998年11月俄羅斯曙光號太空艙升空開始,包括美俄歐盟等10多個國家,先後投入資源參與。最終讓它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地球軌道上最大的人造飛行體。23年多以來,國際太空站在各個領域的科學研究上,做出無可比擬的貢獻。

隨著新的太空站計畫陸續浮上檯面,國際太空站壽終正寢的時間也被提出來討論。俄羅斯在2021年宣佈,在2025年退出ISS計畫,全力投入自行建造的新太空站。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決定,等到2024年新的「月球門戶」太空站升空,就讓ISS在2030年除役,並於2031年1月讓它重返大氣層後自行墜毀。

然而,俄羅斯對烏克蘭動武,不僅讓東歐地緣政治出現重大變化,也打亂了國際太空站計畫的佈局。針對歐美接連提出制裁,俄羅斯也提出有關ISS的反制措施。

基本上,重量超過444噸的國際太空站,要能長時間維持在距離地表400多公里的軌道上飛行,必須由俄羅斯的MKC太空艙提供引擎推力,一旦ISS下墜,就要把它推回原來的高度。根據太空專業新聞網Space.com報導,俄羅斯對歐美的反制措施之一,就是切斷MKC的引擎推力。果真如此,國際太空站有可能提早墜毀,而且墜毀的地點難以控制。

雖然歐美並非沒有備用方案來取代MKC,但Space.com引述分析家的話說,像ISS這樣大型的太空計畫,沒有多國合作,根本不可能成功。事實上,20多年來,無論地球上的政治軍事情勢如何變化,太空站裡的太空人們不分國籍,可說是親如兄弟姊妹,彼此依賴、彼此學習。

Space.com的文章甚至舉出已故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在任內與當時蘇聯領袖赫魯雪夫的例子。在那個冷戰高峰、核武強權緊張對峙的時刻,甘迺迪與赫魯雪夫透過信件與會面,談的不是地緣政治與裁減核武,而是兩國要怎麼合作,讓人類登陸月球。儘管這個構想最終沒能實現,但也凸顯出,地面上的對峙衝突,不必然影響太空領域的合作。

但評論文章也指出,一旦東歐局勢失控引發對峙擴大,科學家幾十年來在太空營造的合作精神,不免受到無謂的衝擊。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