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研究:火星地函存巨量碎片 揭45億年前誕生史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過往認為,類地行星的地函多是均勻分層,但刊登在國際期刊《科學》的最新研究指出,火星地函其實封存著如山般巨大的碎片,也就是45億年前火星誕生初期留下的殘骸。這項結論來自研究團隊對「火震」數據的分析。

火星大氣漂浮著鐵鏽塵埃,渲染出一抹微紅。星球表面一個個隕石坑口,見證火星曾遭撞擊激起火震,而這些震波,成了科學家解讀 45億年前火星誕生故事的線索。

倫敦帝國學院行星科學家查蘭博斯指出,「利用這些地震數據,發現火星的地函,布滿大小以公里為單位的古老碎片,這些碎片來自45億年前,岩漿海冷卻結晶後所形成的產物。」

28日刊登在國際期刊《科學》的最新研究指出,火星地函、也就是分布在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部分,封存著如山般巨大的殘骸,顛覆了過去認為類地行星地函均勻分層的推測。科學家透過觀測震波傳遞中的折射與延遲,推算出火星的內部結構。

突如其來放大的震動聲,就是火震的紀錄,而震波數據,仰賴美國航太總署的探測器「洞察號」。洞察號2018年登陸火星,運轉4年後於2022年退役,期間總共偵測到1300多次火震。火星震動可能來自隕石撞擊、或是地殼內部壓力的釋放。而這次研究,則分析其中的8起震波。

倫敦帝國學院研究員派克表示,「我們需要能一致處理所有資料的方法,這正是人工智慧可大顯身手之處。」

專家說,運用人工智慧來分析火震數據,可以屏除風聲等雜訊,更精準捕捉到震動頻率,彷彿替火星戴上聽診器,聽見這顆星球形成時,留下的第1聲心跳,進而揭開火星地質演化的歷史。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