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太空站20週年 太空人地球外的家

曾惠敏 / 編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1998年11月20號,國際太空站的第一個元件--曙光號功能艙,由俄羅斯送上預定軌道,開啟了冷戰結束後,美俄主導,多國參與的太空合作計畫。同年12月,由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接,此後國際太空站的規模日益擴大,服務艙,起居室,實驗艙陸續送上太空站組裝,可以同時容納六位太空人在上面工作,形同在地球以外建立了一個家。

美國太空人惠特曼說,「每天我們都在學習新東西,我們會發現,有些東西會在預期之外損壞,我們想辦法修復從未計畫的任務。」

2002年首度上太空的美國太空人惠特曼,兩度擔任國際太空站指揮官,是待在太空最久的女性紀錄保持人,對她來說,除了進行各種太空探險以及實驗任務,太空站本身的維修與補給,也是一大挑戰,當他們全副武裝在無重力狀態下修東西時,地球上的人美其名叫太空漫步,其實任務一點也不輕鬆,倒是常有意外的驚喜。
 
而遠離家鄉的太空人,也會想念地球的食物,2015年太空站上成功種出蘿美生菜,太空人終於可以吃到生鮮蔬菜的美味。

事實上每一次前往太空站的任務都有風險,即使自2000年以來已經往返多趟,上個月兩名俄羅斯和美國太空人,在哈薩克白寇努爾基地升空後短短幾分鐘,就因為火箭引擎故障,緊急迫降,幸好兩人都平安無恙。而國際太空站歷經20年的風霜,也將功成身退,時間訂在2024年,就在六年後。未來,美蘇兩國仍將繼續在太空領域合作,攜手打造近月國際太空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