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全球首座海上型核電廠 將赴北極供電

俄羅斯製造的全球第一座海上核電廠,23號即將要出發,前往北極的港口城鎮,提供當地10萬人口的居民用電。不過,環保組織質疑它的安全問題,萬一在北極圈航行時撞到冰山爆炸的話,很可能會重演1986年的車諾比反應爐爆炸悲劇,甚至成為第二個鐵達尼號。

這艘漆成白藍紅,代表俄羅國旗顏色的,並不是大型郵輪,而是由俄羅斯所製造,全球第一座海上型核電廠「羅蒙諾索夫院士號」,23號即將從俄羅斯西北邊城市摩爾曼斯克出發,沿著北極海抵達約4000公里外的北極港口小鎮「佩韋克」,提供當地城鎮供電,同時支援開採礦石的電力。

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營運與建設負責人艾列辛科說:「最大的優點是,我們可以把運送到我們國家任何需要能源的地方。」

俄羅斯這座海上核電廠,全長144公尺,斥資4億800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142億元打造,早在1992年開始構思規劃,2006年開始動工,去年四月底從聖彼得堡造船廠完成出航,裝有兩個改良版的反應爐,可輸出70兆瓦電功率,能提供電力給10萬戶家庭使用。雖然外型是一艘大型郵輪,但沒有引擎,因此無法航行,必須要由多艘船隻拖行到目的地固定。

不過,跨越北極圈可不容易,海上變數太大,環保團體認為很危險,萬一撞到冰山、遇到海嘯,很可能會重演1986年的車諾比核災悲劇,也可能會變成第二個「鐵達尼號」,核燃料也會外洩流入海中,衝擊北極圈的海洋生態。

但核電廠製造商宣稱,船內有多層精密防災結構,不但能避免核外洩,還能抵擋7公尺高的海浪和冰山撞擊。

艾列辛科說:「這對(環境)不會有負面影響,反而會有正面影響,因為這不像燃煤發電廠,(海上核電廠)所有的能源都在裡面,不會釋放到外界環境。」

俄羅斯為了提升國家實力,不斷製造核動力船隻和潛水艇,但過去都發生不少意外,前蘇聯時期建造的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就發生過反應爐燃料融化意外,殘骸竟被丟入海灣;而上個月才發生,俄羅斯海軍的潛水艇執行海底探測任務時起火,造成14名官兵死亡意外,雖然俄羅斯官方沒有公布出事潛水艇型號,但當地媒體指出,很可能就是核動力潛艇,俄羅斯政府在出事後一向全面封鎖消息,外界都無法知道真相,也難怪環保團體會不斷抗議。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