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三萬人力需求 高薪也請不到

林健生 賴世杰 / 台中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港務公司今天和彰化縣政府,簽訂合作協議,第一艘國產風電運維船,在今天正式啟用,未來將以台中港及彰濱運維港的設置,啟動雙港合作,進行海上風場運維作業,面對目前國內人才缺口,學者建議,應盡快建立和國外的技術合作模式。

第一艘國產國造、造價一億兩千多萬的海上風電運維船,正式對外亮相,可搭載12名工作人員,未來將擔負三十海浬外的海上風機、運轉維修的作業,台灣港務公司也和彰化縣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建置雙港合作的運維模式。

台中港務公司總經理鍾英鳳說:「台中港主要在整個離岸風電是做工作母港、彰化風電港,到風場非常近,所以會以彰化(運維港)的部分,來服務彰化這邊的風場。」

蔡政府宣示在2025年,要建置千支海上風機,希望達到5.5 GW的裝置容量,將綠能占比提升到兩成。不過產業界認為,風電發展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除了建置中的硬體、工作船舶量能不足,還有迫切的風電人才缺口,更是一大隱憂。

風機開發廠商廖梨瑢說:「人員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培養起來,人員不夠,他(開發商)有可能所有人員要從海外調過來工作,成本就會高非常非常的多。」

目前國內七家開發商大多是歐洲廠商,現階段只能靠國外支援技術,而海上風機是個跨領域的產業,台灣港務公司估計,以一架風機大約需要30人運維計算,人力需求就高達近三萬,其中海事工程人才相對缺乏,高薪也找不到人。

學者認為,建造一個離岸發電風場,牽涉到海事工程、機電、航太、土木、船舶等學門,台灣在學術面都很成熟,但欠缺實務經驗,除了加強和國外技術合作,也應該先就安全運維做起。逢甲大學土木系助理教授紀昭銘說:「透過實際案例施作,或是說跟國外那些專家學者合作會讓我們台灣本身的專業人員更快進入這個(風電)產業。」

而台灣港務公司表示,人員培訓將在今年11月啟動,希望能解決人力需求問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