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一百年 類型變化起伏多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有樂館設立的那年張薰南6歲,是新時代來臨的體驗者,初見螢幕的震撼引領他日後走上了電影這條路,事實上像這類在1930年代陸續興起的豪華戲院,有樂館雖是第一,卻不是唯一,1938年興建,如今荒廢在台南麻豆鎮上的電姬館,是另一個典型,這些在當時看來外型相當前衛的戲院,接而連三地興起,見證了當時島上電影的活躍,也宣告了台灣現代化的來臨。
1941年為止,全台專門放電影的戲院已經多達四十九家,這還不包括近百間,有時上演傳統戲曲,有時放電影的混合戲院,半世紀不到台灣戲院迅速成長,設備和東京不相上下,密度甚至超過當時中國大陸任何一省 。
1960年代電影產業開始蓬勃,從健康寫實電影開始,台產國語片自1964年的四十四部躍升為1969年的一百三十二部,產量逐漸超越了台語片,在政府全力輔導下成為台灣電影主流。1970年代後不同的類型片輪番上陣,從瓊瑤的言情片開始,武俠片、軍教片、再到學生片國片經歷數個階段,1980年代改編自鄉土文學的新電影出現了,台灣電影在美學上,也跟著走出了一股新浪潮。台灣電影的興衰起落,有七十八年歷史的有樂館是開啟者,也是見證者,百年來台灣就在片格轉動、光影婆娑間不斷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