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2010年 中國將成非洲最大貿易夥伴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中國對能源需求量劇增,決定了過去這10多年來,跟非洲國家加強合作的外交政策。2005年中非雙邊貿易額已飆升到400億美金,今年更可望達到500億,根據中非論壇的框架,中國也大幅增加對非洲援助,減免債務,擴大投資,至於中國跟非洲國家積極合作開採石油,礦產的資源,也讓中國在能源的來源上,更加多元化,不過這些積極的行動也讓不少西方質疑,中國是否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義。 1956年中國跟第一個非洲國家埃及建交時,當時的雙邊年貿易額只有1200萬美元,但是到了2000年已經突破百億美元大關,之後2004年的295億,2005年逼近400億,而今年光是上半年就達到了265億,預期整年可望突破500億美金,專家估計,最晚到2010年,中國家成為非洲頭號貿易夥伴。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嚴震生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後,對於能源的需求,迫使北京必須對非洲下手。 許多人抨擊中國在非洲大打資源戰,這從幾個方面可以獲得證明。中國去年從非洲日進口原油3830萬噸,佔總進口量的25%,預計未來幾年將增加到33%。安哥拉、尼日、蘇丹、查德跟赤道幾內亞,是中國主要的原油供應國。胡錦濤今年4月底訪問奈尼利亞,也被認為是搶油之旅。中國社科院學者也坦承,石油是中非外交相當重要的一環。 而在礦產方面,南非、剛果民主共和國、迦納、納米比亞跟辛巴威,是中國進口礦產的基本來源。此外,中國還推動其他非洲國家農牧業發展,向其購買農業原料。至於過去大都掌握在台灣手中的服裝工業,已開始接受中國的投資。總計中國在非洲已經投資了60億美金,建了11個投資開發貿易中心,簽署了30多份經濟跟科技協定,在當地的企業超過800家。這些政策背後,都是北京當局針對地緣政治跟經濟發展戰略上的考量。 根據法國發展局今年6月份,公佈的非洲經濟形勢報告,中國擁有低價的紡織品和電子產品,2005年已成為非洲第一大供應者,超越法國跟德國。而中國對石油、礦產跟木材的巨大需求,也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非洲第二大客戶。 西方的紐約時報跟金融時報認為,中國憑藉經濟影響力在非洲執行某種程度的新殖民主義,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認為,這種批評過重,反映出西方世界的不安。 中國總理溫家寶今年6月在非洲表示,中國對非洲的石油貿易,公開透明,正常也互利,新殖民主義的帽子絕對扣不到中國頭上,但中國在非洲只問能源,破壞當地環保生態,同時中國企業剝削非洲勞工,這些都是不爭事實。 儘管中非雙方因為經貿往來雙雙獲益,但中國在展現外交影響力與信心的同時,如何善盡應有的責任,才是更需要學習的課題。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