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庇護工場經驗 協助川震災民(影音)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接著是另一種中國的面貌.今天是四川大地震兩週年,當時,台灣民眾和社福團體除了踴躍捐款,台灣很多民間團體也派人到災區常駐,像伊甸基金會在川震後不久,就派工作人員到四川、提供受傷的災民復健服務,並且幫他們做職業訓練,把台灣庇護工場的經驗移植到四川災區,這樣的志業,現在還在持續。
一跛一跛走進伊甸基金會位於四川綿竹九龍鎮的庇護工場,52歲的杜秀英戴起老花眼鏡,要開始學怎麼用縫紉機。大地震中她來不及逃,在家裡被倒塌的房子壓傷,撿回一命卻也留下後遺症。
杜秀英原本以為自己下半輩子都不能走路了,曾經一度對人生很絕望,後來多虧了伊甸基金會、台灣老師們的開導。
杜秀英口中的謝老師就是他--謝孟倫。地震發生後、伊甸派人到四川、協助地震中受傷、行動不便的災民、先提供復健服務,接著做職業訓練。
這間庇護工場在今年四月開張,買了25台全新的縫紉機,伊甸打算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年畫跟刺繡,為這些肢體障礙者找尋工作機會。因為地震後重建蓋房子,很多人身上都背著貸款,庇護工場就是要幫他們站起來。
但庇護工場的概念在當地還很新,台灣的經驗如何在大陸經營,卻是一個考驗。
面對全新的縫紉機,庇護工場裡的學員還在學習。面對全新的環境,伊甸基金會也在摸索、怎麼讓九龍鎮這第一間的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永續經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