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殖
-
人工生殖醫療費可列舉扣除 須在政府特約機構進行療程
|社福人權財政部昨(16)日宣布,放寬人工生殖療程費用申報綜合所得稅「醫藥及生育費」列舉扣除額規定,未來民眾只要在衛福部特約人工生殖機構進行療程、申請政府補助並經核准後,即可列報扣除補助及保險給付後的實際療程費用。
-
皮膚細胞DNA可改造成卵子 專家:需多年才可進入臨床
|全球科學家不斷尋求在生殖技術有所突破,美國最近有研究把人體皮膚細胞的DNA改造成卵子,並且跟精子結合完成受精,其中有部份形成早期胚胎。不過,這項嘗試目前只是概念驗證階段,距離臨床應用至少還要再等10年。
-
政院拍板「好孕3方案」 民團籲從公托、工時著手改善
|生活為了鼓勵年輕人敢婚敢生,行政院會今(18)日拍板通過「好孕3方案」,包括生育補助一胎要達10萬元、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以及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目標力拚明(2026)年新生兒數止跌。不過,民團認為發錢完全無法提振生育率,多國研究實證唯有公托普及、減少工時及促進育兒平衡才有效。
-
國健署擬擴大試管嬰兒補助 減輕不孕夫妻經濟壓力
|社福人權台灣晚婚、晚育成為常態,高齡懷孕難度也上升,國健署統計,去(2024)年台灣婦女第1胎生育年齡為31.7歲,比20年前增加5歲,平均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且內政部統計,台灣人口總數已經連續19個月負成長,少子女化已經成為國安危機。國健署強調,正研擬擴大試管嬰兒補助,減輕不孕症夫妻的經濟壓力。
-
調查:有同志親友比例達43.2% 政策與社會友善度支持微降
|社福人權同婚合法化在台將滿6年,同志團體今(12)日上午舉辦民調記者會,調查顯示,身邊有同志親友的比例上升到43.2%;但從同婚相關政策、社會友善度、同性配偶生養子女,大多議題的支持度,相較去(2024)年微幅下降,呼籲政府強化相關政策的推動力道。
-
不孕症手術費列減稅不成 女法官打6年官司仍敗訴
|社福人權現在是報稅季。有位女法官控訴,將30多萬元人工生殖醫療費用列為所得稅扣除額,卻被台北國稅局剔除,原因在於就醫診所不是財政部認定的「會計紀錄完備正確之醫院」,官司打6年仍敗訴。立委及婦女團體批評,行政院應重新檢討生育補助政策,衛福部國健署則強調,持開放態度,可再與稅務單位討論。
-
慶大醫院獲准子宮移植成日本首例 全球哪些國家已執行類似手術?
|生活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院近日宣布獲准「人類子宮移植」手術臨床研究,若確認執行將成為日本首例。人類子宮移植手術可讓先天無子宮、或因疾病切除子宮的女性有機會懷孕與生產。子宮移植手術將如何進行?全球哪些國家已執行類似手術?
-
人工生殖補助新制上路3年 去年產下9千試管寶寶創新高
|社福人權台灣少子化嚴重,去(2024)年新生兒出生數為13.4萬多人,已連續9年下降,不過衛福部國健署補助催生的試管嬰兒去年成功產下9000多名寶寶,卻是擴大人工生殖補助計畫以來的新高。國健署表示,新制上路3年來已有2萬多名試管寶寶誕生,其中600多對夫妻迎來第2胎,甚至有4對夫妻申請拚第3胎。
-
指控陳昭姿說「養子是外人」 郭昱晴當面致歉、雙方和解
|政治立院衛環委員會昨(5)日審查《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代理孕母是否脫鉤引發關注。但民進黨立委郭昱晴指控民眾黨立委陳昭姿,曾表示「養子對我而言終究是外人」的說法,被陳昭姿批評是造謠。今(6)日郭昱晴當面跟陳昭姿道歉,強調是不小心把網友言論當成陳昭姿講的話。陳昭姿也當面表示願意接受道歉,上演大和解。
-
立院明審《人工生殖法》修正案 民團指代孕無社會共識應暫停
|社福人權國健署週一突然宣布,《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爭議較大的代理孕母會先脫鉤處理。目前呈報規劃內容將先研議先處理單身女性、女同志適用等有共識部分。不過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已確定在週四排審各別委員及各黨團擬具《人工生殖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共計16個版本,民間團體抗議,法案爭議大不應貿然排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