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
-
蘇澳家園未復原又下雨 居民憂道路垃圾未清恐再釀災
|地方這次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在宜蘭地區帶來嚴重的淹水災情,尤其是蘇澳鎮估計約有3200戶淹水,由於蘇澳今(13)日又開始下雨,有災民憂心道路上還有許多垃圾,排水溝水位也已經很高,如果垃圾堵住排水溝會有二次災害,因此公所、縣政府和國軍都全力投入清運。
-
聯合國:2.5億人因天災流離失所 非氣候危機製造者卻受害最深
|全球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過去10年來,全球氣候相關災害已導致2.5億人流離失所,相當於每天約有7萬人被迫離開家園。該報告強調,這些流離失所者對氣候危機的「貢獻」微乎其微,卻是受衝擊最嚴重的群體之一,且反覆流離失所情況變得愈來愈普遍。
-
看見避難弱勢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警示【獨立特派員】
|環境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14點50分左右溢流導致潰壩。這是一場預知的災難,卻還是造成19人死亡、5人失蹤。《獨立特派員》記者走訪光復鄉與鳳林鎮後發現,在每個防災環節都有「避難弱勢」。個人層面包括移工、獨居、不懂國語的原住民長輩,再加上從八月開始就不斷通知狼要來的細胞簡訊,在在降低民眾警覺。制度層面,從中央到地方的防災避難流程疏於實戰演練,連避難疏散地圖都不清不楚。這些都是促成悲劇的主因。
-
《氣象法》擬納高溫假 預計本月提修正草案
|生活極端氣趨勢下,高溫頻率逐年上升,立院交通委員會針對《氣象法》提案,將高溫納入災害天氣,未來可依法發布高溫特報,讓相關單位可以有依據擬定高溫假。交通部回應,修正草案預計本(11)月就會進行預告,持續蒐集各界意見。
-
馬太鞍遷村或中繼安置成難題 回望台灣重大災難如何重建?
|環境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釀災,受災嚴重的佛祖街有71戶具居住隱憂,其中有39戶規劃在台糖用地興建中繼屋。災害後花蓮縣府曾評估遷村,但受災戶希望能「離災不離鄉」。返回家園可以是選擇題嗎?這個問題在921地震與莫拉克風災皆曾進行討論,無論是原地重建或異地安置,仍要仰賴政府與社會協助,公視新聞網整理歷來重大安置政策,一次看懂災後重建議題。
-
估本週公告災害漫遊要點草案 NCC:後續滾動檢討
|社福人權丹娜絲颱風襲台,重創嘉南部分地區的行動通信設施,NCC啟動災害漫遊因應。為了因應未來可能的災害發生,NCC今(27)日表示,7月底已經開始起草「災害漫遊要點草案」作業要點,已經在上週四23日簽出,這週應該可對外公布,未來也會滾動式檢討,會跟業者密切配合並修正調整。
-
英新創公司開發AI系統 自廢棄電器挑出鋰電池防火災
|全球廢棄的鋰電池如果當作一般垃圾丟掉,受到擠壓、接觸到空氣和水,可能會引發火災。英國新創公司開發一套AI系統,可以從垃圾堆裡將鋰電池從中挑出來,預防災害發生。此外,廢棄電器裡還有許多貴金屬和稀土元素,透過回收還可以將它們再利用。
-
南迴地區週末恐再迎風雨 台東部落實施無腳本防災演練
|地方今(2025)年颱風期間,台東縣南迴地區豪大雨,多處溪流又沖壞了堤防,不少社區部落發生土石流災害,這個週末可能又有風雨要來,縣府已經啟動搶修堤防和導流措施。而南迴地區也已經開始防災演練。
-
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後:生存、生計、生活【我們的島】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後,已過半個月,鏟子超人們持續到花蓮光復鄉支援,在國軍與志工協助下,淤泥漸漸清除,但是居民嚴峻的生存、生計和生活挑戰,才正要開始......
-
潰壩之後—紅色警戒持續中【我們的島】
|地方堰塞湖潰壩災後的第七天,被滾滾泥流淹沒的花蓮光復市區沙塵飛揚,彷彿歷經一場慘烈的戰爭。街上小山貓、怪手、卡車來來回回,在重機具沒辦法進入的室內,來自全台各地的鏟子超人,一鏟一鏟幫受災民眾清理家園,用實際行動給驚魂甫定的居民,最有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