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
-
花蓮縣府邀業者實地考察太魯閣 盼震後重振觀光
|地方在花蓮強震後,受創嚴重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至今僅有台八線天祥到太魯閣口有限制的開放,為振興震後產業與觀光,花蓮縣政府特別邀請旅行業者組成踩線團實地走訪,考察震後重建情況與探討如何推廣行銷,希望能讓太魯閣國家公園再度成為花蓮重要的觀光景點。
-
太魯閣立霧溪床發現大腿骨 死者為40歲男性
|社會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立霧溪出海口溪床上,最近有農民發現疑似人的大腿骨,由於0403地震時,太魯閣山區仍有一名新加坡新加坡女子和一位德籍男子失蹤,因此發現骸骨時引起關注。警方在現場開挖後陸續挖出許多骨骸,從特徵研判死者為男性約40歲,死亡時間已超過半年,不過初步排除關聯性。
-
宜蘭蘇澳今晨規模5.8地震 氣象署:屬中深層地震
|今(9)日上午9時53分地牛翻身,天搖地動,宜蘭蘇澳發生芮氏規模5.8地震,多達19縣市有感,宜蘭縣武塔、花蓮縣太魯閣都是最大震度4級。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表示,地震成因是台灣東部的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的下緣,所以造成北邊地震深度從淺到深都有。這個地震主要發生在沖繩海槽西側的位置,對地表影響比較小。
-
震後花蓮觀光仍未復甦 業者探索新方向【獨立特派員】
|地方花蓮長期以來大小地震不斷,但唯獨0403地震是重創花蓮觀光業最深的一次。2024年花蓮觀光人次降幅達54.29%,近十年之最。究其原因,除了地震芮氏規模達7.2,嚇跑觀光客外,世界級旅遊亮點:太魯閣國家公園也受到衝擊,需要好幾年恢復。這讓倚重自然資源的花蓮觀光業驟失吸睛優勢。許多外國團客,例如郵輪直接取消花蓮港停靠點。迫使花蓮觀光業者重新思考,花蓮還有哪些在地風土人情可體驗。
-
太魯閣號事故滿4週年 罹難者家屬盼傷痛別再發生
|社會台鐵太魯閣號事故今(2)日滿4週年,台鐵在罹難者家屬建議下,在清水隧道等3個事故現場設置「紀念燈光」,上午交通部長陳世凱與罹難者家屬、台鐵人員等,搭乘同車次的3000型自強號南下花蓮,並舉辦啟用典禮,見證歷史時刻。陳世凱強調,提供安全、優質的公共運輸,台鐵責無旁貸,同時也要求各個公共運輸單位,以安全作為最高原則。
-
0403花蓮地震衝擊太魯閣 太管處:7年全園區開放難達成
|地方太魯閣的壯麗景色在去(2024)年的0403強震中受創,堪稱開園30多年來最嚴重一次,接連的餘震與颱風,都加劇災情惡化。時隔近1年,採訪團隊重回太魯閣,包含砂卡礑、燕子口、白楊步道等精華地景還是滿目瘡痍,持續對外封閉,半路更突然遭遇地震,場面驚險。但景區步道以及中橫公路要採人為修復,還是自然復原才能變得更安全?許多人也關心,太魯閣何時能開放?太管處說明,原定的2031年全園區開放應該是不可能。
-
0403震後1年/千起餘震擴大崩塌 太魯閣再添近千頃難癒傷痕 【圖解】
|環境去年4月3日規模7.1的花蓮強震搖晃全台,橋斷樓塌釀成20人罹難。時隔近一年,強震造成的脆弱地質如同未癒之傷,仍在地表撕裂擴大,1千8百多起餘震與後續颱風肆虐,讓受災嚴重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崩塌面積再增加逾25%,預計得花7年以上的時間復原。
-
震後太魯閣國家公園復育 「種子球」撒邊坡見成效
|地方0403地震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為加速植生復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慈濟大學合作,採集原生植物種子製成種子球撒播於受災邊坡,經過半年時間,綠色復育已逐漸看到成果。
-
AI虛擬角色跨足多元領域,重塑職場與日常生活【獨立特派員】
|文教科技藉助建模與動畫技術,以及會深度學習的大語言模型等科技,現在很多領域都會創造AI角色。醫療界已經有AI衛教師,可以用族語來跟原住民溝通;媒體界也將有AI手語新聞主播報氣象,甚至在重大災難時,即時用手語傳達逃生訊息。這些AI角色是怎麼生成,又是如何和人類協作、執行任務?
-
太魯閣列車入站的時噴出火星 臺鐵:電線僥去
|臺鐵昨昏(30)暗有一台太魯閣列車,入來樹林站的時,車頂煞雄雄噴出火星,佇月台的旅客攏驚一趒。臺鐵表示,應該是彼當時,有電力接觸線無平的問題。(新聞標題、導言為臺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