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一帶一路?
- 一帶一路究竟多燒錢?圖表看懂中國的全球投資佈局
- 國家級建設和政策盤點
- 義大利》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 建立歐陸貿易通道
- 馬來西亞》建688公里東海岸鐵路 與中國反覆協商
- 一帶一路走到哪了?
- 一帶一路透露的經濟野心 各國開始有所警惕
- 美國前副總統潘斯曾批評一帶一路 造成參與國高風險負債
- 法國強調互利互惠 防止利益對中國過度傾斜
- 投資遭批並未帶來經濟效益 捷克出現反中聲音
- 立陶宛退出中國17+1合作機制 影響東歐一帶一路
- 澳撤銷維多利亞州與中一帶一路協議
-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 發布中資黑名單
- 七大工業國提B3W倡議 試圖抗衡一帶一路
什麼是一帶一路?
中國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想,想藉由海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及陸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步向外擴張,追求更穩定的經濟結構,解決國內經濟發展遲緩問題,同時提升產業轉型。策略上,中國讓開發中國家以自身的天然資源償還基礎建設的貸款,以取得中國所需的資源。
-
一帶一路究竟多燒錢?圖表看懂中國的全球投資佈局
2013年一帶一路逐步擴張,到了2015年,亞投行協定生效,一帶一路對亞洲投資金額攀至歷年最高。除此之外,中國在拉丁美洲與非洲投資規模也日益增加。
國家級建設和政策盤點
一帶一路涵蓋141個國家地區,建設包含鐵公路、港口、高鐵等交通設施,以及發電廠、核電廠等能源設施。除了共建產業園區,也扶植部分產業,如跨境電商、輕重工業等。根據由美國企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全球投資追蹤器」(CGIT),一帶一路投資最大宗是能源領域;截至2020年,能源業占總投資超過三成。非洲是中國重點投資區域,合作成員國多達46個。
-
義大利》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 建立歐陸貿易通道
2019年義大利加入一帶一路,是第一個加入的G7國家,可謂力排歐美的眾多非議。義大利開放中國投資國內公共建設,中國則期盼透過關稅優惠,建立跟歐陸更快的貿易通道,備忘錄避開了敏感的科技跟通訊領域。然而近期屢傳義大利對中批評,親中貿易政策正在動搖。
歐盟一直以來對於一帶一路的態度分歧,擔憂其影響力成為對歐盟的干涉。不只義大利,一帶一路近年滲透巴爾幹半島,期望在地中海連結亞歐非的航運交通。2016年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獲得希臘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口管理局的經營權,之後希臘加入了中國與中歐及東歐國家的「17+1」經貿合作計畫。
-
馬來西亞》建688公里東海岸鐵路 與中國反覆協商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在2018年訪中之前,一度將東海岸鐵路、兩條天然氣管道工程等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工程喊停。在經過幾個月的磋商,雙方同意砍掉三分之一的經費,復活這項可由南海通往麻六甲海峽的交通建設,又在去年(2019)擬更改路線,重新評估經費及施工日程。
在推行一帶一路的同時,中國也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作為向亞洲各國提供資金與支持基建之開發機構。特別在東南亞,中國也利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以及東協(ASEAN)的夥伴關係。然而經濟部的研究指出,一帶一路看似有考量沿線國家的利益,但中國卻具亞投行議案的一票否決權。意味著如果沿線國家如果希望加入亞投行,則須經中國同意,可能影響各國發展的主體性。
一帶一路走到哪了?
斥資數千億的一帶一路,浩浩蕩蕩走過八個年頭,如今外界質疑其為債務陷阱,例如斯里蘭卡的深水港漢班托塔(Hambantota port)因拖欠債務,而需租借給中國198年。尼泊爾、孟加拉等國也出現對一帶一路環境破壞的抗議聲浪。除此之外,各國開始對於一帶一路的擴張有所警惕,紛紛提出應對方案以及反制措施。
-
一帶一路透露的經濟野心 各國開始有所警惕
中國一帶一路計畫,讓東亞、歐洲和非洲各國,以為有了經濟發展的機會,不過越來越多國家,觀察到中國發展的野心後,開始立法禁止中資併購。
-
美國前副總統潘斯曾批評一帶一路 造成參與國高風險負債
美國前副總統潘斯在2018年的APEC會議上,痛批中國用一帶一路以不透明的貸款,導致一些國家陷入高風險的負債。他呼籲印太地區國家,不要接受侵害主權的債務,並表態美國將以民間企業帶動投資,對抗中國一帶一路。
-
法國強調互利互惠 防止利益對中國過度傾斜
歐盟會員國雖有多國同意加入一帶一路,而經濟實力相對穩固的德法兩國,要求對中經貿務必做到互惠,阻止中國影響力過度入侵歐洲。
有學者指出,一帶一路政治風險實際大於經濟風險,因路線經過內戰頻繁的中東地區,戰亂所導致的建物毀損,以及政府貪污問題,都影響當地發展基礎建設。近年新冠疫情更讓情勢雪上加霜,各地實施境內封鎖,多數生產建設活動暫停。許多受經濟衝擊的帶路國,屬中低收入國家,須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求助。
-
投資遭批並未帶來經濟效益 捷克出現反中聲音
學者分析政府的親中立場,並沒有帶來相對的經濟效益,甚至引發民眾反感, 捷克內部出現反中聲音。台灣和中國在捷克的投資金額差不多,因此對捷克來說,轉向台灣或是親美皆為考量。
-
立陶宛退出中國17+1合作機制 影響東歐一帶一路
立陶宛國會在2021年2月通過決議,支持脫離中國主導的「17+1」,也就是中國和中東歐17國的合作機制,為東歐一帶一路系統的關鍵。
-
澳撤銷維多利亞州與中一帶一路協議
澳洲聯邦政府在2021年4月21日援引外交關係法,撤銷維多利亞州政府在2018年還有2019年和中國簽訂的兩項一帶一路協議。中澳近年來關係惡化,去(2020)年四月澳洲總理莫里森,率先在國際提出調查新冠疫情起源的要求後,雙方經貿關係便更加緊張。
-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 發布中資黑名單
美國總統拜登於2021年6月3日簽署行政命令,將59家中國企業列入禁止美國投資的黑名單,名單中的許多企業是一帶一路的投資大戶。該行政命令延續川普在去(2020)年簽訂的版本,涵蓋範圍擴及在中國從事境外監控,及利用監控技術威脅與打壓人權的企業。拜登所提出的黑名單措施,將在8月2日生效前有兩個月的寬限期,要求有投資的相關美國企業在一年內撤資。
-
七大工業國提B3W倡議 試圖抗衡一帶一路
2020年6月11至13日所舉辦的G7高峰會,倡議標語主打「重建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簡稱:B3W)」,希望協助開發中國家引進低碳科技、改善公衛及數位建設、推動性別平權及提高勞工待遇。B3W與中國所提的一帶一路政策針對性濃厚。德國工業聯盟(BDI)專家施卓克(Friedolin Strack)指出,光譴責中國並不足以改變當前情況,應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才可對開發中國家中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