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核家園後,火力全開
- 火力發電燃料高度倚賴進口
- 美智庫:能源是台灣韌性最弱的一環
- 從火力發電到核能、再從核能回到火力發電
- 當年為何決定走向非核家園?
- 福島核災的啟示
- 但2018年也通過「以核養綠」公投
- 非核家園3天後,立院通過重啟核三公投案
- 「 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 公投發表會的正反意見
- 第1場發表會:正方葉宗洸、反方曾文生
- 第2場發表會:正方翁曉玲、反方林子倫
- 第3場發表會:正方黃士修、反方甘崇緯
- 第4場發表會:正方黃國昌、反方吳亞昕
- 第5場發表會:正方童子賢、反方莊瑞雄
- 核三廠所在居民怎麼看?
- 「核三廠是和人體共同生存的癌細胞」
無核家園後,火力全開
2025年5月17日,台灣最後一部核電機組核三廠2號機停機。 根據台電統計,第一個月由火力發電撐起台灣76%用電需求,再生能源則佔19%。
-
火力發電燃料高度倚賴進口
火力發電中,燃氣占66%,燃煤占34%。台灣要減少碳排,但政府規劃在2034年以前逐步汰換成燃氣機組,進度並不順利。
-
美智庫:能源是台灣韌性最弱的一環
美國華府智庫兵推模擬報告指出,若共軍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台灣的天然氣將在10天內耗盡,因此能源是台灣韌性最弱的一環,建議台灣改善能源韌性。學者也提出,應加大設置天然氣接收站,增加儲藏量能。
從火力發電到核能、再從核能回到火力發電
事實上,台灣正是為了因應石油危機與電力需求,在1970年代啟動核電廠興建計畫,減少對火力發電的依賴。
-
當年為何決定走向非核家園?
從反核四、到廢核的民間運動。
-
福島核災的啟示
2011年福島核災,反核成為日本主流民意,日本政府從福島核災的經驗中反省,將原本管理核能的機構從經產省獨立出來成立原子力規制委員會,同時對核電廠運轉時間訂出上限,以運轉40年為原則。
-
但2018年也通過「以核養綠」公投
「以核養綠」公投以589.6萬票同意、401.4萬票不同意的票數通過,顯示也有不少民眾支持核能。
非核家園3天後,立院通過重啟核三公投案
「 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理由書4論點:台灣綠能成效不彰,為經濟發展帶來困境;光電弊案頻傳致台電虧損;可強化能源韌性;低碳且供電穩定,可做為輔助淨零的過度能源
公投發表會的正反意見
-
第1場發表會:正方葉宗洸、反方曾文生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主張,台灣應使用安全存量較高的核能,而非燃料價格較高的天然氣;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則強調,應先讓核電廠經科學安全檢驗並向人民報告後,再公投決定是否重啟延役。
-
第2場發表會:正方翁曉玲、反方林子倫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認為,核三廠延役提供電力雖僅佔全台發電量6%,對台灣來說卻是救命的電;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則強調,重啟核三將面臨安全與成本不確定性,不能將核廢料責任轉嫁給下一代。
-
第3場發表會:正方黃士修、反方甘崇緯
核能流言終結者執行長黃士修主張核能便宜安全,並引用國際報告稱福島核災並沒有導致死亡及癌症;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則認為,台灣並不缺電,沒有重啟已除役核三廠的必要,且核三運轉40年期間事故多、存在地質風險,也不符歐盟綠能標準。
-
第4場發表會:正方黃國昌、反方吳亞昕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表示,台灣當前缺乏能源韌性,需重啟核三維持穩定供電,至於可存放燃料棒40年的儲存場已在招標,也有更安全的新技術可做最終處置;民眾代表吳亞昕則主張,核電不是電力問題唯一解方,且核廢料處置費時又牽涉道德責任問題,難以實行。
-
第5場發表會:正方童子賢、反方莊瑞雄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主張應「核綠共存」,提高低碳電力比例,避免出口產品遭課碳稅,並指出核三雖僅占全台6%發電量,但已比太陽能、風力發電高;民進黨立委莊瑞雄批評核三重啟公投沒有問過恆春居民,質疑若發生核災會導致糧倉淪陷,此外全球沒有重啟核電廠紀錄,只有延役案例。
核三廠所在居民怎麼看?
-
「核三廠是和人體共同生存的癌細胞」
部分恆春居民認為,把核三的未來交由全國性公投來決定,對當地居民相當不公平;有的人基於工作機會與回饋金,對重啟傾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