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藥品擬退出台灣 衛福部:多有學名藥替代
隨著多款原廠藥陸續宣布退出台灣,基層藥師指出,今年就至少有7種將退場,包括降低高血脂的美百樂、治療高血壓的安普諾維,以及止痛消炎、化痰藥、抗憂鬱藥等,年底還傳出拜耳的阿斯匹靈也將撤出台灣市場。
民眾黃小姐認為,「台廠應該也可以啦,畢竟台人也是很努力,不一定要到國外的。」
民眾楊小姐則說:「絕對是有差,原廠它畢竟是原來的配方,等於病人的權益就被喪失掉了。」
有的民眾擔心用藥權益受損,食藥署指出,今年截至9月底,已有47項藥品預計退出台灣市場,但其中46項都有替代選擇;而另一項抗排斥針劑則是可供應到明年底,衛福部表示,會啟動專案的進口來作因應。
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這47項裡面盤出來,大概差不多10個左右是屬於原廠藥,其他也都是學名藥,不過不管怎麼樣,這47種藥都有國內其他的學名藥可以來使用,這個都是比較老藥,不是新藥,只有一個藥是屬於免疫的藥,是整個原廠它停止產線。」
衛福部也送出《藥事法》修法,石崇良表示,修法重點包含「非必要藥品」如果要減產或停止供應台灣,藥廠要比照「必要藥品」提早6個月通報;以及授權食藥署在缺藥期間可以統一控貨,避免搶藥、囤貨潮。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指出,「半年的話,是針對台灣已經可能有至少3家學名藥廠在生產,它有時間去準備原物料、去生產的這個部分。可是當如果台灣如果只有一家在生產的話,其實半年是不夠的,一旦缺藥的時候,是不是就應該有個SOP,譬如說基層就是433(分配),基層診所跟藥局是4、區域地區是3、醫學中心是3。其實不應該講控貨,就是怎麼樣去配貨,我覺得是比較適切的。」
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直言,健保署每年例行砍藥價,導致藥價長期遭壓低、廠商相繼退出。不過石崇良表示,目前統計退出的47款藥品,經過詢問後,都是不需要調整藥價,認為停止供貨並非藥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