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環改正交怎麼走?
擁有近60年歷史的公館圓環,連接著基隆路、羅斯福路5段、羅斯福路4段及4段113巷、119巷與123巷等7條道路,每小時最大處理量為1.1萬PCU。
什麼是PCU? |
為了分析道路容量,在統計時會將不同車種換算成小客車,例如1台機車等於0.3台小客車,1台大型車等於1.5台小客車,將這些數字加總後就會得到小客車單位量(Passenger Car Unit,PCU),但換算方式會依據情境而有所不同。 公館圓環的PCU為每小時1.1萬,亦即每小時能夠處理的車流量相當於1.1萬台小客車。 |
北市府規劃,拆除公館圓環改為羅斯福路與基隆路的正交路口,113、119、123等3條巷弄則會設置實體人行道阻隔,讓道路回歸社區使用,巷弄內的居民若想往市政府方向可由113巷接入基隆路,從123巷21弄接入羅斯福路5段則可通往景美。
穿越圓環下方的公車專用地下道,因工期考量也將同步填平,改為平面大客車專用道,部分公車路線也將遷移候車處。此外由於地下道填平後空間有餘,北市府也規劃在羅斯福路上增設左轉車道。
北市交工處處長張建華表示,交通局是以圓環目前的處理容量進行規劃,根據模擬結果,改正交後,早晨尖峰的延遲時間會從127秒縮短到101秒,下班尖峰則會從124秒增加到194秒,但稱後續可再透過號誌、增加車道、管制等操作精進。
為什麼要拆除圓環?
交工處表示,約20年前就已提出拆除圓環的構想,也在2014年與2024年模擬評估,結果發現維持現行圓環行車效率最好,但近年安全意識興起,效率不再是唯一考量。
交通部數據顯示,公館圓環從2018年至今(2025)年5月,連續近7年半都是台北肇事熱點路口第1名。交工處預期拆除圓環後,該路口會從每萬PCU發生249件事故,降至一般正交路口的91.72件,改善潛力達63%。
至於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則是因目前圓環中央與地下道僅隔了一層鏤空結構,結構脆弱,必須補強才能讓改正交後的車輛安全通過。交工處評估保留地下道的路面補強工期需時2年,交通黑暗期太長;且補強打樁可能會影響下方捷運新店線結構,綜合考量下決定填平地下道。
圓環改為正交路口後會產生什麼影響?
對於交工處表示,改正交後會縮小路口、鋪設實體人行道,縮短行人穿越距離,台大土木系助理教授陳彥向指出,雖然行人到斜對角距離的確變短了,但由於羅斯福路上會增加平面公車專用道等3車道,因此行人穿越時通過的車道數量將從6個變為9個,曝光在車道中的風險反而增加。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羅宜指出,填平地下道後,行經該處的公車會遇上紅燈,可能導致民眾因覺得不便而轉向私人運具,質疑北市府把公共運輸位階擺在私人運具之下。
對此張建華回應,透過大客車專用道,以及和周邊路口號誌進行號誌連鎖設計,預計改正交後每200秒可以通過6至7台公車,與目前公車專用地下道通過的公車數量差不多;模擬結果指出6成公車無需等紅燈,剩下4成的平均等待時間為30秒,認為紅燈的影響不大。
陳彥向建議,北市府可以藉機引進英國行之有年的「被動大眾運輸優先號誌」設計,透過觀察公車實際行駛狀況如速限、靠站時間等,為公車量身規劃號誌,「仔細做好的話,有希望不會影響。」
圓環真的不好嗎?
羅宜指出,圓環具有安全且無需斥資百萬裝設紅綠燈,卻能有效紓解車流等特色,十分適合車流量少的地區,擔憂北市府的作法,會讓其他外縣市錯誤認為「圓環不好」、「圓環是落後的象徵」,並效法拆除圓環改正交。
為何圓環比較安全?《標線改造台灣路》創始人劉冠頡說明,車輛通常會在匯入、匯出與十字衝突等3處發生衝突,十字衝突因為作用力沒有辦法分散,因此最容易發生致命事故,但圓環結構不會產生十字衝突,一定比正交安全,「沒有人會用安全當理由拆掉圓環,北市府的說法像個國際笑話。」如果理由是以車流紓解為考量,還比較合理。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標線改造台灣路等團體認為,公館圓環的問題是標線劃設不良、缺乏入環導引線與入環前的車道分流,導致駕駛入環時容易方向選擇錯誤,因此在切換車道時產生事故。例如目前進入公館圓環前的內側車道為直行,駕駛若依照箭頭指引會被引導到內環(左轉或迴轉),而直行或右轉實際上必須進入外環。
張建華表示,圓環事故多發生在出環,認為問題出在車輛行駛環內時的行為不可控、彎繞幅度不同,才會導致出環時發生碰撞,且觀察發現,現有出環導引線越界率高,因此認為入環導引線改善成效同樣有限,也擔憂繪製過多標線會讓「地面很花」,反而干擾駕駛。
陳彥向說明,北市府擔憂的標線過多問題可用「十字星標線」解決,駕駛只需看與車輛方向平行的線,就能知道車道位置,不會有多餘的虛線干擾視覺。
羅宜指出,北市府以十字星不在台灣標線規範內為由否定該畫法,並批評北市府在圓環拆除上一意孤行,忽視地方意見,且刻意以國外圓環改善成效不彰的案例來否定更便宜、快速、影響更小的標線更改方案,也沒有要求工程顧問公司提出更多保留公車專用地下道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