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要烏放棄克里米亞 歐洲盼以史為鑑拒割讓
教宗方濟各葬禮前,聖伯多祿大教堂內這張「促膝長談」的經典照片,留下不少想像空間。

這場會談談了什麼,澤倫斯基沒多說,倒是美國總統川普搶先下結論。
記者問,「總統先生,您認為澤倫斯基準備放棄克里米亞了嗎?」
川普回應,「我想是的,聽著,併吞克里米亞已經是12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是歐巴馬總統,他們沒用一顆子彈就放棄了,所以別跟我談克里米亞,去問歐巴馬和拜登吧。記住,這是拜登的戰爭,不是川普的戰爭。」
烏克蘭放棄2014年被俄國併吞的克里米亞,換取停火和平,一向是川普所謂「務實」的基調。但歐洲普遍認為綏靖政策不會帶來真正的和平,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更明確表示,烏克蘭不該同意美國方案。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俄國與歐亞計劃主任尼克西認為,「美國只想要任何一個協議而已,它對烏克蘭有利,或對俄羅斯有利都無所謂,他們只想顯示自己是調停者,甚至是個能發揮影響力的強國。這裡有一個真正的不同,因為對於烏克蘭來說,糟糕的協議比沒有協議還糟。」

濱臨黑海的克里米亞位於烏克蘭以南,面積2萬7000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四分之三大小。18世紀起,它就是俄羅斯帝國領土;19世紀初,南部不凍港塞凡堡成為俄國黑海艦隊母港,也就是俄國海軍朝地中海和巴爾幹地區投射影響力的跳板。
另一個南部城市雅爾達,是前蘇聯時代外賓的接待地,也是二戰後1945年「雅爾達會議」舉行地點。1954年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將克里米亞主權轉移給烏克蘭,傳出當時蘇聯內部只花15分鐘討論完,輕鬆過關。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歐亞計畫的研究員何斯指出,「克里米亞原本是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90年代初期曾舉行過一場公投,當時有一連串政治操作,俄羅斯參與甚深。」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獨立,繼承大量核武,一度成為全球第3大核武國家。1994年,美英俄烏四國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簽下「布達佩斯備忘錄」,烏克蘭以放棄核武,換取主權與邊界的安全保障。但短短20年後,蒲亭打破協議、出手併吞克里米亞。

俄羅斯總統蒲亭說:「經過艱難、漫長、疲憊的航行,克里米亞和塞凡堡正在回到故鄉的港口。」
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歐洲國家為換取和平,將捷克蘇台德地區等領土割讓給德國納粹,但這紙協定沒勒住希特勒野心,隔年二戰爆發。
1945年聯合國創立時奠定的國際法,是建立在「禁止戰爭侵略」和「人民自決」兩大原則之上,美國也在1932年制定了「拒絕承認使用武力吞併」準則。
雖然澤倫斯基在內的烏克蘭人都知道,克里米亞難以奪回,但真要在法理上承認這點,烏克蘭必須修憲、全民公投,若真的走到這一步,恐怕將為世界和平首開一個相當危險的先例。